职得一聊|花名之下,企业文化该如何平衡个性与尊重?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5-11-24 18:28

摘要: 因为一位消费者的退货申请,三只松鼠内部独特的“鼠名文化”近日意外破圈。

因为一位消费者的退货申请,三只松鼠内部独特的“鼠名文化”近日意外破圈。当顾客被称为“主人”,员工化身“退货鼠”,这场关于企业花名文化的讨论,已远远超越一个称谓本身,折射出当代职场管理与文化建设的深层思考。


观点一

文化创新还是过度设计?


三只松鼠的“鼠名文化”看似新奇,实则已运行十年。据官方数据,过去十年间,三只松鼠的员工累计向消费者喊出超过26亿声“主人”。这种将顾客称为“主人”的设定,创始人章燎原解释其为“永远贴近消费者,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支持者认为,这种创新的文化形式为购物体验带来了全新乐趣。“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被一群可爱的小松鼠伺候着,这种体验太棒了!”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然而,反对之声同样强烈。部分消费者直言“主人”这一称呼令人尴尬,更有批评者指出,这种“主仆叙事”本质是单向矮化员工人格,通过制造虚假亲密感进行情感绑架。


市场营销专家李楠分析,三只松鼠崛起时的核心客群是90后,对新鲜有趣的沟通方式接受度高;但如今00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注重平等与尊重,“‘主人’这种带有依附感的称谓,容易触碰他们的敏感点”。尽管企业初衷是通过“全员皆鼠”的统一符号强化品牌辨识度,但当这种设计延伸到“退货鼠”等细分岗位花名,甚至让消费者产生被冒犯感时,创新便滑向了过度设计。


观点二

双向赋能”才是花名文化保鲜密码


事实上,花名文化在互联网及新消费行业并不鲜见,但为何唯独三只松鼠引发争议?关键在于“正向体验”的拿捏。


阿里巴巴作为国内最早在公司内部使用花名制度的企业,从2003年淘宝创业时便兴起武侠风。马云自号“风清扬”,张勇是“逍遥子”,整个阿里俨然一个武林江湖;拼多多早期团队元老则以水果蔬菜命名,创始人黄铮叫“阿庄”,CEO陈磊叫“土豆”,营造出一种质朴氛围;而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则选择使用英文名,试图打破层级隔阂。这些模式的核心理念都是“去层级化”,字节甚至明确规定“公司内部要哥姐不沾”。


“好的企业文化是双向赋能,不是让一方妥协。”职场顾问张敏强调,花名文化的持久之道在于“有趣、有用、有意义”。美团的调整颇具参考价值,将早期武侠花名改为“真实姓名+岗位”组合,既保留平等氛围,又强化职业认同;喜茶则用“伙伴”统一称谓,同时拉近员工与顾客距离。


这些案例证明,花名文化的“保鲜”,关键在于拿捏好品牌特色、职业尊严与消费感受的平衡,让亲切不变成冒犯。


观点三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终极试金石


三只松鼠的争议,本质上也是一场关于企业文化核心的讨论:企业文化该“以谁为本”?著名企业文化学者、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成荣在专访中直言:“企业文化建设绝不能是少数人依据自己的意愿,坐在房子里凭空确定,否则就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文字,既不能体现企业的特点,又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


言下之意,企业文化从来不是管理层的自说自话,而是需要与时代同频的沟通方式。比如,三只松鼠的初衷是认为“鼠名是温暖的家人文化”,但“主人”、“退货鼠”等称呼引发的不适的,也暴露了企业文化设计中对“人”的忽视。


好在,事后三只松鼠客服在回应“退货鼠”争议时表示,对于给消费者造成的困扰表示抱歉,并透露已经成立专项小组收集消费者反馈,这一举措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称谓终究是形式,企业的产品品质与服务体验才是核心。但花名文化的争议提醒所有企业:企业文化不是彰显个性的创意秀,而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唯有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在创新中把握尺度,才能让文化符号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力,而非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就像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谷歌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都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只有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文化,才能实现品牌、员工与消费者的共赢。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