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传统还要不要”系列报道③:上单位托儿所,跟爸妈“上下班”

“老传统还要不要”系列报道③:上单位托儿所,跟爸妈“上下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王海雯,李佳敏 2023-12-11 08:57

随着社会上的托育机构发展,职工还需不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

跟着爸妈上下班,是不少60后、70后,以及80后的一段特别记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职工双方都在钢铁厂、纺织厂等单位上班,为了解决员工上班后没法照顾孩子的问题,许多单位自己开办了托儿所,孩子跟着爸妈一起“上下班”。时过境迁,随着企业单位后勤社会化,提供托育服务的用人单位日益减少,跟着爸妈“上下班”成为几代人远去的回忆。


随着社会上的托育机构发展,职工还需不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企业等用人单位在提供服务时又遇何种难题?本报记者联合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布调查,并走访多家企业。在了解职工需求的同时,探寻企业难处,希望反馈多方之声,寻求答案。


超八成职工对单位提供托育服务有期待


在某国企就职的职工俞先生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末,他刚刚毕业参加工作,单位的托儿所还开得红火。“那时候的托儿所,更多的是单位开设的一个托管之处,家长基本上不需要缴纳学费,即便有一些其他费用,也非常低廉。”俞先生所在的企业有八九千人,已婚者大多是双职工,托儿所的设立恰好解决了照料孩童的燃眉之急。

但后来,俞先生所在的企业托儿所,因为多种原因,二十年前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情况不在少数。”俞先生坦言,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制、经济腾飞,大家的生育观念也从“多子多福”,逐渐转变为“优生优育”,新生代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此外,托儿所社会化管理后,资质审核更加规范、严格。于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所属的托儿所纷纷关闭,基本消失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然而,现在随着外来求学留沪就业人口增多,新上海人双职工越来越多,加之如今二、三胎政策放开,托育难题又一次摆在大众面前。日前,上海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布了微调查,就“你希望单位帮你‘带娃’吗”话题给出选择,收到了近5000份调查数据。


在“你对单位提供托育服务有期待吗?”选项中,85%以上职工表示“非常需要,双职工家庭举双手赞同”。在“你如何看待单位提供托育服务?”选项中,64%调查者认为“解决后顾之忧,才能让员工更好地工作”。调查数据反映了如今相当一部分职工的真实想法:大家对单位提供托育服务持赞同态度。


近年来,国家已经看到生育率降低、养娃成本高、无人照管等现状和问题,并重新倡导企业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指出,“支持工业(产业)园区、用人单位等利用自有土地或设施新建、改扩建托育服务设施,普惠托位要向社会开放提供”。


企业坦言:实际执行有多重困难


提供托育服务,对职工来说是一件大好事,那企业是否有意愿?记者采访了多家企业的行政、工会负责人,受访者均认可提供托育服务是现代企业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当员工不再为托育问题感到忧虑时,他们能更加专注于工作,从而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许多企业表示,他们也注意到了职工的托育需求。但在具体执行上,仍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去考虑。


不少企业表示,要成立专门的托育园,场地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企业办托育园要按照社会化运营标准,资质审核也是同步。不是划分出几间教室,配备几个老师就能办的。”中国宝武集团牵头开办的三有托育园于2022年12月正式建成开园。该托育园室内面积近400平方米,室外约500平方米,共开设3个班,为宝武职工1.5至3周岁的子女提供托育服务。该集团工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托育园在寻址上就花了不少功夫。他们辗转选择了很多地方,其他几处面积也很大,但皆因资质不过关被否。


央企尚且如此费力,那些地处市区,或规模较小的公司,要专门开辟一块地方建设托育园,何其困难?


除了硬设施,软实力也是企业与职工考虑的关键。在某日化品企业工会干部王小姐看来,企业是否应提供托育服务,首先取决于职工的需求。“20年前的家长可能只关心有人能照顾好孩子,但现在的家长期望更多。除了安全保障,他们还关注课程设计、是否提供双语服务等等。”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一位工会干部也有类似的观点。从他们过往的一些职工访谈中得到的反馈来看,托育服务的质量、课程内容等都是职工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她提出了难题,“如果单位要开设托儿所,肯定希望‘科二代’们多学习科学知识,但交给什么机构来执行呢?”


用人单位或可尝试更灵活的托育方式


有资质建立专门托育园的用人单位实属少数,但对于条件尚不成熟的用人单位来说,是放弃提供托育服务,还是继续呼应职工需求,另辟蹊径?


在本次“申工社”微调查中,许多网友在后台留言,都提到对单位提供寒暑假托育服务的新要求。很多人反馈,社会上提供的寒暑假托育班放学时间比下班时间早,给家长带来不便。“寒暑假爱心班唯一弊端就是下午4点半就放学了,正常家长五点多下班,根本来不及接孩子,要是能把时间延长就好了。”网友“huahua”说道。


实际上,用人单位积极提供寒暑假托育服务,是新时代对企业托儿所“老传统”推陈出新的一大有力措施。记者从市总工会女工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工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破解职工子女“托管托育”难题。


今年,市总工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工会女职工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结合“职工亲子工作室”,将托育托管服务纳入职工之家建设和企业提升职工生活品质试点工作。各大小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暑假托育服务已卓有成效,部分工会正筹备在寒假托育上继续下功夫。


2023年盛夏,阔别三年的上海电信亲子工作室暑托班重启开班,今年成功吸引了94位员工子女报名参与。由于报名人数较过去更多,该企业在场地、师资等配置上都做了相应升级。上海航天“天之骄子”寒暑托班已经成为航天工会品牌实事项目,年年不断档。


除国企外,一些民营企业也努力在亲子工作室上下功夫。奉贤区庄行镇的上海海德隆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因职工多为外地来沪,子女寒暑假无人照看。公司工会牵头,改造亲子工作室,聘请专业教师,配备课桌椅、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让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地方,成为孩子们创作学习的天地。


一些街道、园区工会,考虑区域内职工较分散,便整合资源,在区域内开设亲子工作室。如南翔镇总工会,组织开展以“小候鸟”命名的外来职工子女的亲子活动,吸纳重点企业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工参与。


不仅要托,还要优托。由工会组织的托育班相较于社会性托育班,大多设置在家长工作地域范围内,享有企业、街道、园区等工会的更多资源。


上海电信亲子工作室暑托班课程内容,由电信员工匠心设计,邮电俱乐部的文体爱好者带领孩子们展开“乐动”一夏,从陶笛到声乐,从魔术到乒乓,丰富多彩的活动确保孩子们每一天都新鲜又有趣。南桥镇工会,特地邀请劳模、工匠,为亲子工作室的孩子们授课,让他们从小感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与社会性质的托育机构拉开差距,企业和工会通过努力让职工逐步实现“上班带娃两不误”。孩子们不仅可以和父母一起“上下班”,也能走进父母的工作场所,更加了解劳动的本质。这或可为更多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的新思路。


(头图为中国宝武集团三有托育园刚开学,职工的孩子们跟着老师做游戏。受访对象供图)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