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代”勿忘“慢速度”!上海2万名“老小孩”正努力“赶路”,移动生活的门槛能否降一降|老人与手机③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0-10-21 18:11

摘要: 老人与手机,是这个快速向前的时代里,一个让人有些沉重的话题。让老人们跟上“网速”、不被时代抛弃,我们能做些什么?

手机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但不少长辈们还停留在过去,凡事需要向年轻人求助,这让不少老人丧失了内心的尊严感。


“智能化时代,老年人也应该有存在感,他们的感受不该被忽视。”上海师范大学智慧老人公益服务工作室负责人祁丹慧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降低移动生活的门槛,帮老年人融入其中,家庭和社会应该有所作为。


上海师范大学智慧老人公益服务工作室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的。据最新统计,他们已经教了2万多个老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像陪家人聊天那样教“老小孩”


从最初的湖南路街道6人小班教学,到漕河泾街道的20余人大班教学;从最初的临时教学点,到现在上师大老年大学定点配送课程,上海师范大学智慧老人公益服务工作室的志愿者们,针对社区老年人的需求,精心设计课程,在多个社区生根发芽。



老人们通过集中小班化的系统学习,从最开始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熟练运用“微信”、“淘宝”、“美团外卖”等实用app,不仅仅方便了自己的生活,更是跟上了时代脚步,与社会接轨。


“几年前最初在敬老院开课时,因为那里的老人大多数是八九十岁高龄,精神和身体状态都不适合端坐在教室里听一节一个小时的成体系的、知识点密集的操作课,而且他们也不像社区里稍年轻一些的老人那样对各式各样的应用感兴趣。所以我们第一学期的课程进行得有些艰难,老人的兴致不太高涨。”祁丹慧回忆到。


第二学期在和敬老院负责人交流过后,祁丹慧转变了教学策略,放弃了活动室、投影仪还有一排排桌椅,改到了一个温暖明亮的小厅,讲师和志愿者同老人们一起围坐在大圆桌前,轻松地聊聊天、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这种形式更像是在家里,跟自己的爷爷奶奶相处,小辈们花点时间回来陪陪老人,看看他们在使用智能手机时哪里不懂了,顺便来教一教。”


祁丹慧说,这种方式更温馨,老人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很喜欢和年轻人说话聊天,并且这种答疑形式的课程也让他们感到更轻松,更愿意接受。


入门第一课先学会放大手机字体


“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机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总结了一些经验。”祁丹慧向记者介绍,首先是智能手机屏幕有限,字体小,老人看不真切。“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会在‘入门’课程中教授老人‘如何调节字体大小’,老人的观感舒适了,学习才有动力。”



其次,智能手机应用种类多,操作复杂,老人掌握不易。“我们手机课套餐的一个重点课程就是手机微信的使用,微信除了聊天、发朋友圈、支付功能之外,它还有很多小程序、快捷入口。因此对于微信中已有小程序、快捷入口的手机应用,我们首选在微信平台内教授其用法,同样也减轻了老人的学习压力,将小程序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开掘。”


第三,老人人学新技能容易“上课学下课忘”,在反应能力和记忆力上确实不比年轻人。“我们针对这一难点,每节课前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每节课后布置相关小练习,学期末进行1-2节复习课,同时印制文字版讲义发放给老人,便于他们复习。此外我们还推出干货小课堂、微课视频便于老人随时学习课程内容,线上课程也会作为我们项目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祁丹慧说。


希望开放针对老人的手机应用


在祁丹慧看来,虽然老年学者学习能力、记忆力有所退化,可学习的热情却丝毫不输年轻人。但是,如何让老年人也同步享受到社会和技术进步的成果,这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事,不光要让老人来学,还应创造好的环境,这也是一个社会的公共责任所在。


“目前,适合老年人的手机应用不多,在打车、买票、外卖等生活类的手机应用中,没有专门适配老年人、特别是老人机的版本。”祁丹慧认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不足,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鼓励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手机应用项目。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