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半,陈彐康准时来到古猗园,在园内仔细巡视着一草一木,那份热爱犹如他18岁时初次和古猗园邂逅。
图为公园内美丽的荷池景致。颜筱依摄影
园内的荷花睡莲正是盛花期,婀娜多姿的各色花朵在碧绿叶子的衬托下,格外招人怜爱。“太美了”,不时从晨练人们口中发出的赞叹声,在陈师傅听来很是顺耳,那是对绿化养护工人最大的褒奖。
酷夏的早晨,蝉鸣声已经此起彼伏,预示着又将迎来热辣的一天。而过了这个夏天,陈彐康就要退休。
每天清晨在百亩区域内巡视
能赶在陈师傅退休前,拜他为师,是一种缘分。
刚看到他的名字时,心里发虚,“彐”,这个字读啥?“和‘雪’同音,很多人都不知道,你也不要不好意思,是一个生僻字,几年前,电脑字库里都没有这个字。”陈师傅的一番解释,给足了我这个徒弟面子,也无意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荷花的养护其实很简单,它最喜欢阳光,同时又是‘喝水狂魔’。夏季烈日当空,温度越高,荷花就开得愈美。”陈师傅说,当前最重要的是每天在近百亩的区域内,去巡视布置在各处的盆载荷花和睡莲是否缺水。古猗园正在举办荷花睡莲展,仅盆载荷花和睡莲就达到了三四千盆,而他和同事们在大清早需要一一进行查看,一旦发现缺水,就要及时补水。
古猗园内曲径通幽,和陈师傅一起巡查没多久,衣服已经湿哒哒黏在背上。
“虽然天气热了一点,几十年干下来,早就习惯了。夏天一个早上,衣服就会全湿,回去换一身就是。”陈师傅指着游客长枪短炮对着的一处盆栽荷花,回头和我说了一声,“等到游客少一点,我们去挪一下那棵荷花的位置,对着游客的一面长得不好,需要换一个位置展示,让游客看到最美的景致。”
记者和陈师傅一起搬运盆栽荷花。颜筱依 摄影
等了两三分钟,和陈师傅合力抱起盆栽,感觉有点吃力,盆栽的重量大概有六七十斤,“三四月份时,园内三四千盆荷花和睡莲,都是我们工人一盆盆从苗圃搬进来,放在指定的造景处。最重的一盆要上百斤呢!”
几十年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陈师傅身材消瘦,但力气不小,连续搬了几盆大型盆栽,脸不红气不喘。而几十年的经验沉淀,他眼里全是“爱花护花”的活。
“来来,把剪子拿来,这盆荷花需要修一修!”陈师傅的一声吆喝,突然惊醒了沉醉在碧叶花香中的记者。
和他一起蹲下身,发现盆栽荷花中,有的茎叶已经枯萎。“像这种茎叶就要修剪,修剪的高度要超过盆沿,否则水一旦没过荷花的茎,就会导致腐烂。经过修剪后,养分可以更好地输送到那些健康的茎叶,开出最美的花朵。”陈师傅耐心地解释着其中的原理。
“要养出好看的荷花,还有就是施肥和去除病虫害。”据悉,5月左右,是荷花“长身体”的关键时期,陈师傅和工友们给每一盆荷花都给足了养料,但是总有“体弱孩子”需要继续“补补”。而这也是陈师傅的巡视日常。
“你拿好肥料,我把盆栽从水里提起来,你把它塞进底部的淤泥中。”巡视中,看到底肥不足的荷花,陈师傅就会小心翼翼地指导我如何“施肥”,就像早就知道他这个徒弟在家懒人养花,永远把花“养成长不大的孩子”。
小小的蚜虫也逃不过陈师傅的眼睛。颜筱依 摄影
而躲在荷花叶子上的一条一厘米左右的小虫,也没躲过他的眼睛。“你看,这是蚜虫,如果不及时发现防治,它很快就会把叶片吃得全是洞眼,影响盆栽荷花的生长和美观的姿态。”
临近退休坚守着一生的热爱
在夏天养护荷花,只是陈师傅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在同事的眼中,他不仅资历最深,而且更是一个“能人”。
陈师傅的老家位于苗圃之乡的苏州广福。1980年时,年仅18岁的他,顶替父亲来到古猗园当了一名绿化工,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四十多年来,从一名初级工,变成了“嘉定工匠”,更拥有自己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出来一大批高徒。
“我们这份工作既幸福又辛苦,每天和花花草草打交道,心情愉悦;但是无论酷暑还是严寒,都是在室外工作。”陈师傅说,既然选择了这一岗位,就要把这份工作做好。
年轻时,他经常从嘉定南翔,骑着自行车去人民广场附近参加各种绿化培训,“那时候年轻,浑身是劲,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一个人要想提升技艺,关键在自己‘要’,否则就算干了十几年,可能也啥也不懂!”
“陈师傅,路边的一棵树需要修剪,班长叫我请你去看看,如何修剪才好!”采访中,一名工人匆匆赶来寻求帮助。“好的,我马上就去,吩咐在树上的兄弟注意安全!”还没来得及换掉身上的湿衣服,他就收拾东西准备前往,“早上我看到在一条小路的上方,一棵树的枝丫太密,在前几年的台风中,这棵树曾经掉落过树枝。想着台风要来了,还是赶快先处理一下,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游客们沉醉在如梦如幻的荷塘景色中。颜筱依 摄影
没来得感谢陈师傅一个上午的指导,他一路小跑,很快消失在荷叶掩映的小路中。此时,公园荷花池上,烟雾升起,分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景。
接近中午,阳光更加浓烈,蝉儿们也更加卖力地唱着属于它们的歌曲。火热的夏天,一池荷花是最浪漫的礼物,划过荷叶的水珠,闪烁着守护人不求回报的热爱。
头图为记者在陈师傅的指导下修剪枯萎的荷花茎叶。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