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对着技术瓶颈束手无策,当创新想法卡在落地‘最后一步’,我们该如何为这些优秀的中小企业搭手助力?”来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工会陈波抛出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台下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9月24日上午,由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海分论坛在重庆举行。这场分论坛的主题——“匠心助企,向新同行”,正是上海工会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据悉,“劳模工匠助企行”在上海实施已有2年。两年来共组织劳模工匠7131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699个,助力职工提升技能14.75万人次。
论坛现场,作为“劳模工匠助企行”的深度参与者,10名劳模、工匠、工会工作者分享经验、交流问题,共同讨论进一步推动“劳模工匠助企行”走深走实举措。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刘小昶,上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侯继军,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桂晓燕,重庆市总工会副主席申雄,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大国工匠、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等共同参与。分论坛上,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上海市总工会领导向上海市劳模工匠技术服务总队新成员代表颁发聘书;上海市总工会发布了上海“劳模工匠助企行”三年行动方案,未来三年,上海将聚焦企业和职工需求,每年组织1000人次以上劳模工匠深入企业,服务超过1000家企业,帮助解决1000个以上技术难题,超过1万人次的职工技能水平得到提升。
一份沉甸甸的试点成绩单
2023年7月,全国总工会启动“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试点,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市)先行先试。上海的“劳模工匠助企行”运行效果如何?如何落细落地见实效?两年来,上海以市级劳模工匠技术服务总队为龙头,已建成4支市级技术服务小分队、3个市级助企行联盟、16支区级分队和12支重点产业分队,共组织劳模工匠7131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699个,助力14.75万人次职工提升技能水平。
这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离不开本市各级工会的探索实例。回顾两年来的试点工作,大国工匠、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总队队长、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大国工匠、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市经信系统工会副主任、一级调研员陈波,大国工匠、上海市现代食品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首席技师干文华,全国劳模、上海工匠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技术生态经理吴文巍都有很多想交流的内容。
作为上海市“劳模工匠助企行”劳模工匠技术服务总队队长,王曙群对于“劳模工匠助企行”深有感触。市总工会与市经信委、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助企行园区直通车”系列活动,不仅为劳模工匠服务企业拓展了渠道,也让企业就近就便享受到“劳模工匠+企业服务管家+投融资专家”“一站式”服务。这两年,市劳模工匠技术服务总队通过参与“一月一链”专精特新投融资路演、“沪上益企行”等活动,不仅提升了服务时效,也使劳模工匠获得了更多展示专长、创新交流的机会,在市总工会牵线搭桥下,有数十名队员与企业签订协同开展产品研发协议。
“‘劳模工匠助企行’,‘我行’是根基,‘我们行’是方向。”自去年加入城市更新联盟后,杨戌雷深度参与了140年历史的张园石库门建筑群的修复工作。当团队通过一项项技术攻关成功还原历史建筑,得到周边居民的认可时,他深刻感受体会到“劳模工匠助企行”的意义所在。“城市的温度,不在宏大叙事里,而恰恰藏于一条恰到好处的砖缝之中。”他说,劳模工匠,不仅要有解决本领域问题的“硬实力”,更要具备洞察产业关联、推动资源高效流转的“系统观”。
去年8月,一场由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等多部门携手京东等企业举办的“沪上益企行”发布会暨“益企干大事”劳模工匠助企行走进张江科创园区,达成了多项成果,令陈波印象深刻。这场活动是上海“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工作机制的生动体现。他认为,当部门联动形成“组团服务”的合力,不仅是对技能难题面对面的解决,更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的提振。
“咱们上海的老字号——乔家栅已经116岁了!现在他们菜单上,不光有传统糕点,还出现了‘包子+咖啡’‘糕点+咖啡’的新奇组合。这杯咖啡,让我真切地看到了百年品牌的新活力。”曾经,老师傅年纪大、年轻人接不上的“断档”风险困扰着老字号,但是,在干文华参加的“劳模工匠助企行”中,这个困境有了新答案:在“助企行”摸索出“四位一体”人才联育新模式的帮助下,过去的“一师多徒”,升级到“多师一徒”——一个年轻徒弟匹配好几位不同领域的老师,通过“人才联育”模式,破解了传承难题,也促成了老字号企业激发新活力。
“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难题。”说起创新,吴文巍直言不讳,他认为,“劳模工匠助企行”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之一。但他也看到,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不同阶段,“助企行是个长期过程。”他建议,形成协议范本,让“临时救急”成为“签约共建”,把一时的“输血”变成持久的“造血”。
一份干货满满的行动方案
来自于劳模工匠、工会工作者的建议,被纳入了本次现场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未来三年,本市各级工会将根据“部门联动、活动联通、服务联盟、人才联育、创新联合”的措施,持续壮大上海市劳模工匠技术服务总队、16个区分队和重点产业分队力量,每年组织1000人次以上劳模工匠参与,服务超过1000家企业,帮助解决1000个以上技术问题,提升1万人次以上职工技能水平。
未来,“劳模工匠助企行”如何继续做深做实?在会上的沙龙对话环节,来自上海区域、产业链链主企业、央企、市属国企、非公企业的工匠和工会干部代表用五个“因”——“因业制宜、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创制宜、因材施教”的做法和实践经验,带给现场观众启发和启迪。
解决技术问题的核心,始终离不开“育人”。大国工匠、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钣金车间特级技师、钣金七组组长王伟率先接过话筒,对于正迈入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的大飞机事业来说,青年骨干的培养正需要劳模工匠的“因材施教”。在企业打造的“大飞机工匠学院”中,劳模工匠不仅是技术标准的输出者,更是整个产业能力提升的“引擎”。他认为,“劳模工匠助企行”的“因材施教”,可以为不同性格、不同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拿出带教举措、培训方案。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容易出现资源分散、重复攻关的问题。”对于人才的作用,大国工匠、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数控立车总领班、移动工厂负责人庄秋峰也深有感触,在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电气,集团内有一大批劳模工匠,为了让“人才多”的优势发挥,企业有一本《首席技师联系手册》,一有难题,就翻册找人。现在还组建工匠服务队、工匠联盟,每年下沉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他介绍,服务队坚持“上门服务+线上咨询”,只有这样“因企制宜”,才能把 “助企行”做牢、做实。“在帮合作伙伴解决困难的同时,我们也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了项目订单,可以说‘劳模工匠助企行’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工会因地制宜,为‘劳模工匠助企行’做好服务者,当好‘店小二’‘红娘’‘星探’和‘导演’,为企业、劳模工匠和职工搭建平台、舞台。”徐汇区总工会服务区内不同类型企业,徐汇区总工会副主席屠刚在交流中分享了区内“劳模工匠助企行”的场景——在徐汇举办的全市首个艺术品保税服务应用场景劳动技能竞赛上,一名专家评委为企业带来了难题的解决方案;在“赋能‘老字号’振兴徐汇专项行动”上,工会邀请全市顶尖劳模工匠为老字号把脉:工艺传承、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都得到了回应。“企业像是饿着肚子点外卖的顾客,劳模工匠是身怀绝技的大厨,而徐汇区总工会就是这个既懂顾客又知大厨拿手菜的‘超级平台’,想企业所想,想职工所想,让‘助企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剧场’。”
“我是电力行业劳模,主要发挥的就是在电力及能源方面的专业优势。”和徐汇区总工会聚焦区内企业不同,大国工匠、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首席数据师兼张江中心数据管理组组长谢邦鹏深耕于电力行业,在和企业交流供电服务过程中,他逐渐摸索出一套将“绝活”拆成“模块”的方法,“我将供电流程、供电安全、综合能源利用等方面的不同知识内容做了整理。”他说,根据各行业助企的需求,劳模工匠需要凝练更新助企内容,形成标准,才能“因业制宜”为企业提供更具前瞻性、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因创制宜主张创新打破一切边界,根据不同场景、不同需求,采取最适宜的模式。”上海工匠、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主任陈伟认为,工匠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自家问题,更在于赋能整个行业。企业工匠走进上海国创中心等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分享,在分享解决方案的同时,也获得了来自不同应用场景的真知灼见,反哺自身迭代。“‘闭关锁国’式搞创新,企业创新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的世界很大。助企行就是专精特新企业通向外界的一座桥梁,让我们一起走出去、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