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创历史新高。千万怀揣梦想的青年学子从校园踏向社会时,一些隐秘的陷阱悄然布满了他们的求职之路。
劳动报推出“毕业季防陷阱”系列报道,深入剖析一些求职捷径背后的迷局,期待帮助求职者揭示潜在的风险与危害,同时为毕业生们提供防范策略,帮助他们在职场的大海中,避开暗礁,稳健航行,迎接属于自己的职业未来。
付费内推并非新鲜事
毕业生上班从付费开始
“6月,零offer,粉领子,你知道这几个词放一起的杀伤力有多大吗。”临近毕业典礼,二本院校新传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小武依旧未能收获任何企业的合同邀,他的情绪从焦虑、迷茫到绝望,“考研考公全失败,春招也基本没赶上,报各种考试班花的钱都打了水漂,本来不想再花爸妈一分钱了,但想想内推总归是为了找工作,工作了就有工资了,这个钱花得不会冤枉的。”
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小武点开了之前加上的“内推顾问”,开启了“付费上班”的第一步。“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吧,一共推荐了两家企业,我都去面试了。”小武也意识到自己花费的半个月生活费很可能打了水漂,“两家都过了一面就没消息了,总感觉还是有点上当受骗。”小武称,自己早就听过类似“1万块包进奢侈品公司实习”的新闻,“我付的内推费也不多,网上免费的内推码我也用了不少,但最多只能收到‘谢谢您的申请’的回复。”
“内推”顾名思义即内部推荐,指在求职活动中,借助企业就职内部员工推荐的方式,将优秀求职者的简历直接投递至人事部门负责人的一种招聘方式。这两年,随着互联网、内推资讯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兴起,内推逐渐流行起来,甚至有些企业在内推成功后,会给到内推者现金奖励,一些企业职工也会将内推码自发地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以期多份收入。
付费内推、花钱上班并非新鲜事儿,曾有媒体爆出“数十万付费内推实习”的新闻。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天价付费实习内推的受众对象更加集中在准备留学海外的学生身上,而这些“大厂名企”的岗位往往收费不菲,线下实习的价格普遍在2万元至4万元之间。
面对确实有求职需求的应届毕业生,据记者了解,有求职APP将内推岗位明码标价——“499元可得中文简历定制1次+内推1次”“799元可得中文简历定制1次+内推3次”;有面向C端求职者的中介机构承诺求职者收到offer再收费——费用为工作月薪的70%;有黄牛收集大量内推码在二手交易平台出售,一个大厂内推码的价格在5元-20元间;有已经毕业在大厂就职的师哥师姐在校友群内兜售内推码——有人免费为师弟师妹们提供机会,也有人索要小红包“表示表示”。
始终保持警惕与怀疑
脚踏实地最靠谱
“上海亏本实习日记”“看我一个暑假实习能亏多少钱”……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对于付费实习的帖子数不胜数,再结合中国青年报社一项调查中,“79.6%的受访学生付费参与过实习辅导,51.4%的受访学生参与过简历制作修改,32.3%的受访学生参与过内推”的调查结果,不难发现,“付费内推”“付费实习”已被大学生群体所接受。
追根溯源,“付费内推实习”缘起于金融行业,属于行业内部实习的“潜规则”,有的付费内推实习项目及其收费与实习单位没有任何联系,纯粹是中介组织的编造与欺诈。
某二本院校新传学院辅导员小杨告诉记者,她是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非常清楚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期工作尚未尘埃落定的焦虑,黑中介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牟利,“我也会跟学生讲不要花钱,正规的企业不会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付费内推,一定要脚踏实地找官方渠道投简历找工作。”
如何避免陷入“付费内推”的陷阱,正负责一批毕业生学生工作的小杨表示,建议学生们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多看看学校的就业平台,多关注班级群里老师发布的求职信息,“不要急!对于任何需要花钱才能获得的内推机会,要保持怀疑态度。”
毕业季是每个学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希望每一位求职者都能避开陷阱,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