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海选”到“全国第一”,上海选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赛项夺魁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5-11-13 16:26

摘要: 从“全国海选”到“全国第一”。

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届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上,来自洛煦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徐畅在观摩赛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赛项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回顾三天的比赛,他用“相见恨晚”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和竞赛的对手、同样来自上海的队友的交流,让他切身感受到AI技术给千行百业带来的改变,正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所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是一个新兴工种,“这次比赛的形式很新颖,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工科生,这次比赛让我看到AI赋能千行百业的场景,我也一直在学习,这是我在比赛中最大的收获。”


从全国海选到顶峰

在“跨界交流”中收获成长



一天前,在领奖的舞台上,徐畅讲解了团队的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智慧炼钢:合金投放智能模型》,该项目聚焦炼钢行业的生产难题,以AI生成最优工艺方案,又作为工具反哺模型,让工业AI在真实环境下学得快、用得稳。


“炼钢的‘关键一投’多靠老师傅的经验,如果产生误差就是几万元的损失。能否让AI真正懂得生产,生成最优工艺方案?”决赛一开始,徐畅抛出一个问题后,围绕“为什么需要生成式AI”“生成式AI如何工作”等展开讲解。他告诉记者,决赛中,选手们的讲解时间有限,因此既要注重技术内容,也要打磨表达方式。“在我讲完以后,很多裁判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有的是指出了我们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有的提到的切入点与我们关注的点一致,这让我们能感受到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作为本届大赛的观摩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项目面向全国“海选”征集。所有人均可报名参加,经线上答题等初选环节,选出全国300强后,再对提报的项目进行审核,最终选定30人参加决赛。上海在该项目中独占6席,徐畅就是其中之一。


从“全国海选”走到“全国第一”,徐畅坦言,他得到了来自上海各级工会和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的帮助,也特别感谢同样来自上海队友们的帮助。“大家会一起探讨比赛技巧、交流AI技术,虽然来自不同行业,但我们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回到上海后,我们还想再进行交流,寻求合作。”


自称“半路出家”

AI技术为产业工人勾勒未来图景


一年多之前,徐畅和小伙伴们从德国归来,正式投身“人工智能”这片红海,因此他戏称自己是“半路出家”。“我们在德国求学和工作期间,以能源化工专业为主。回国创业,是希望将新兴的AI技术和我们熟悉的工业领域相结合。”他告诉记者,将AI技术应用于生产,国内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上海有工业基础,也在布局人工智能,而且这里是人才高地,有更多能够适应先进技术的人才。”因此,回国的第一站,他们就选在了上海。


回国后的发展和预测一致,他们很快找到了项目的切入点——炼钢,他们一次次跑工厂,和老师傅交流,最终促成该项目的落地、应用,也是凭借这一项目,在本届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摘得第一名。


“AI技术的应用需要跨学科的交流,不仅是我们在和工人们学习,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之间也互相学习。”在采访的过程中,徐畅多次提到了“跨界”一词,在这次的大赛期间,他看见了人工智能应用的未来图景,“我们看到了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在未来,AI技术不仅会应用于更广阔的场景,我们的一线工人也可以学习AI技术,去对生产方法创造、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真正实现‘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摄 影:张锐杰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