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机 实现第二次“成长”——“AI来了,人去哪儿”特别报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佳敏,王海雯,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4-05-10 11:30

摘要: 近日,记者对多家企业和员工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如何在企业的帮助下提升能力,和“AI”并肩作战在原岗位上的故事。

头图:上海电信10000号客服人员正在对智能语音导航及智能机器人进行纠偏及训练 摄/王海雯


人工智能会取代工人吗?受数字化智能化冲击,企业和员工是否做好了应对准备?


在部分行业先行者眼中,人工智能工业时代,工人的进化是核心,也是未来趋势。近日,记者对多家企业和员工进行走访,了解他们如何在企业的帮助下提升能力,和“AI”并肩作战在原岗位上的故事。


我和AI做同事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扑面而来,企业和一线员工的真实感受如何?采访中,大家纷纷道出各自心境。


大家熟悉的10000号上海电信客服中心,自从引入AI技术后,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简单的查询、办理,几乎都能轻松通过AI自助服务处理完成,我们人工客服转向应对更为复杂的问题,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人的作用也更‘吃重’了。”从业十余年的上海电信10000号客服张烨昀,对此深有体会:“AI更‘聪明’了,我们的压力也大了,对我们业务有倒逼作用。我们和新员工AI共事,更要做超越AI的工作——这也是我们一线话务员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上海电信10000号,工作之余,张烨昀还兼职了数据标记师,帮助训练AI系统,更让她鼓舞的是,自己对数据分析和AI技术也有了更深了解。而在运营主管崇玉霞看来,像张烨昀这样的客服人员,都具备了转型成为全职AI训练师或其他智能岗位的能力,不仅能坚守住自己的岗位,未来,更有可能实现职业更高的转型。


AI靠我“养育”


“我扫过马路,也运过垃圾,还清理过公厕。”即便已成为上海杨浦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机扫队最年轻的总调度,即便面对机器替代人,严俊杰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起点在哪,机器的起点在哪里。


“在现代环卫工作面前,机器清扫已逐步替代人工,成为主流。”严俊杰清醒意识到。但人,依然能超越AI。


从很早开始,严俊杰就保持着学习习惯,接手调度岗位后,他闲暇时更深深扎进了学习海洋,接手机扫队工作,他会翻阅基本机械书籍……针对不同路段、不同路况、不同季节,他为车辆作业定制了不同方案,甚至细致分工到洒水车前喷推洒、后喷压洒、扫路车扫毛放下的高度和角度。


机器,是靠人“养育”的。严俊杰对自己能领先一步非常自信。


AI是危机也是生机


智能化浪潮汹涌而至,没被“浪头”扑倒的,都是将困难和压力转成发展动力的“勇者”。


作为上海首批智能工厂和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对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探索,始终步履不停。吴豪是控制柜组装的产业工人,原本岗位的技能相对单一,但随着企业控制柜智能化迭代升级,他掌握的基础装配技能眼看就快不够用了,吴豪和同事也早早有了危机感。


“其实从很早开始,新时达就有针对性地搭建起了企业内部人员提升模型”,新时达运营总监周渊向记者解释:“我们让内部资源‘联’起来、‘动’起来,研发、工艺人员和一线产业工人被聚到了一起,公司大胆下放项目,在完成项目的‘实战’过程中,让一线产业工人的综合技能得到提升,也让技术岗位工作者能更‘接地气’,更符合市场化的需求。”


吴豪说:“公司成立了专项攻关小组,大家在里面定期分享经验和办法,我在岗位遇到的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问题,在这里都得到了答案。这些也是我一直能在这个岗位上立足的原因。”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