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个教师节|三位特殊教育老师的“幸福时刻”:用爱点亮“迟开的花”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5-09-10 08:25

摘要: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上海市1800余位奉献在特殊教育老师们,并真诚地说一声:“节日快乐!”

8年前,小宇只会机械重复“宝宝好”,现在当上了六一演出的主持人!——沈志萍(33年教龄)


教了大半年,琪琪第一次开口说话了,她说“要”!——王芳(15年教龄)


嘉嘉学会拧毛巾了,能跨台阶,走路更稳了!——沈奕怡(5年教龄)


这是宝山区培智学校三位特殊教育老师的幸福时刻。对于从事特教事业的老师们来说,孩子们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却像是岩缝中开出的一朵朵小花,绽放出了希望,来慰藉他们坎坷的人生。


或许一辈子,特教老师们都无法感受“桃李满天下”荣光,听不到那句清脆悦耳的“老师,您辛苦了”,但她们一样守护着这些迟开的花朵。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上海市1800余位奉献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老师们,并真诚地说一声:“节日快乐!”


让每一份独特都能绽放


作为宝山区一所招收中重度智障学生的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宝山培智学校169个学生普遍存在多种障碍,除了单纯智力障碍外,还多数伴有自闭症、脑瘫等合并残疾。


“让每一份独特都能绽放。”在学校一楼大厅里,这几个字格外醒目。但浇灌这些特殊的花朵,不是件容易事。


图为沈志萍(右)与师生们在一起。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沈志萍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荣获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202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1992年春天,带着对未知领域的憧憬和热情,她成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如今已经陪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走过了33年。


“没有爱和奉献,干不了特殊教育。”沈志萍说:“我们面对的是最脆弱的生命,承载的是全部的重量,如果不能帮他们打开一扇窗,帮他们与世界建立连接,他们永远无法走出家门生活。”


在教室里,记者见到了小宇,这个长相清秀的大男孩刚升入了九年级,已经可以与人进行交流,而刚入学时,他只会鹦鹉学舌,无法对话。“我看了阅兵,暑假我去了北京天安门广场。那里或许也留下了我的痕迹。”当诗一样的语言从小宇口中说出时,除了震撼唯有感动。小宇在学校里也找到了兴趣所在,他喜欢画画,学会了蒸蛋,能够打扫房间,社交障碍也在缓解,“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同学们一起玩,我喜欢帮助他们。”


“老师们一点点教他说话,带他上个训课,帮他做语言训练。”在老师和父母的耐心陪伴下,小宇的世界已经有了光彩。


“来我们这里的孩子在身心发展、认知水平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怎么才能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是我们要面对的最核心的问题。”为此,学校推出了一生一评估、一生一课表、一生一目标、一生一内容、一生一学法、一生一评价的“六个一”个别化课程,为每个特殊孩子量身定制属于他的成长方案。


多年来,中重度残障学生教学资料的缺乏始终是一个困扰特教领域的难题。培智的老师们这些年一共编辑出版了九个年级36本《实用语文学本》和《实用数学学本》。在培智学校资源中心里,记者看到了一叠叠教学资源,还有老师们自己手画的绘本。“上学后会发生的每件事,上学了、小帮手、秋游、在图书馆……这些场景都画给孩子们看。”沈志萍说:“自闭症学生很难接受生活状态的变化,阅读浅显易懂的生活故事,能够帮助他们熟悉并接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在培智的走廊里,挂着一张张孩子们笑容灿烂的照片和画作,像温馨的家。“你看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5岁的时候到培智做针对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沈志萍回忆道,他刚来时不会说话,经常用头撞地板来发泄情绪,后来慢慢地他学会了说话,还做了班长。“因为康复情况很好,他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融入正常孩子的生活了。”


许许多多花朵就这样,被爱浇灌,用智慧护航,绽放后,走向新的生活。


时有崩溃,但常常是治愈


做特教,最少不了的就是耐心。虽然崩溃时而有之,但治愈更常常。


“小手准备,我们要读故事啦!”“小碗,是,我的。”带着机械式音调,琪琪指着绘本慢慢地念了出来。“哇,琪琪好棒。”王芳老师真诚地赞美道。怎么会不棒呢?从入学时一句话不会说,到第一次开口说“要”,到如今能说简单句子,对于琪琪来说,她跨越了最难的关卡。


图为王芳老师在带学生上个训课。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从不会发音到开口说一个字,琪琪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康复。”80后王芳老师已经守护了像琪琪这样“星星的孩子”15年。“那时候真的有点崩溃,光教她点指这个动作,就用了将近三个月。”在培智,无语言的自闭症孩子老师会教如何使用图片沟通本和他人交流。一张张卡片上画着“我要““画画”“积木”等,琪琪想要什么,就摘下对应的卡片排列成句子交给老师,老师及时给予奖励,在玩的过程中开启口语沟通。


“琪琪会说要那天,我逢人便说,你们知道吗,琪琪会说‘要’了。”王芳说,当琪琪迈出表达的第一步时,意味着琪琪跨越了最难的沟壑。“家长和我说,从来没有想到琪琪还会开口说话,他们觉得又有希望了。”


一个简单的“要”字,就能让那些崩溃时刻变得微不足道。


“她真的会说话,但只会在家里说,除此以外,哪里都不张嘴。”婷婷妈妈带着孩子焦急地找到了培智的老师们。“婷婷是选择性缄默症,来我们这里时也不说话,看到谁都往后躲。”经过日积月累的康复训练,从一对一个训到同伴共同学习,从小组合作再到融入集体,婷婷和老师在玩的过程中建立了信任,“慢慢地,孩子接纳了我,开始和我互动了,开口说话了。”作为宝山区第一位专业康复教师进入普校蹲点的指导教师,王芳还每周两次到婷婷读书的学校去陪伴上课,最终婷婷的选择性缄默症缓解了很多。“同学们都很惊奇,原来婷婷会说话啊!”


日复一日,水滴石穿。“让愁眉苦脸进来的家庭,能笑眯眯地走出校门”,这是培智学校老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张洁华的信念,后来者们在努力践行着。


价值和梦想的力量


被需要,就像一种使命感,让95后沈奕怡也进入了特殊教育领域。“我是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的,大四的时候在新华医院实习,来治疗的都是这些特殊儿童。当肢体障碍的孩子胳膊打开幅度能从30°到60°,我就特别高兴。有脑瘫的孩子,嘴上流着口水,还努力地跟我说谢谢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


图为沈奕怡在带学生做康复训练。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在治疗中,有家长感叹,如果可以在特殊学校做康复,不用跑来跑去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沈奕怡当时就像被点醒了一样,想到为什么自己不去特殊学校试试呢,正好自己从小就憧憬当老师,大三时还考出了教师资格证。“在师资招聘会上,我看到培智在招人,我直接冲过去就问,你们看看我合适吗?”


一次主动,换来梦想的实现。“以前,我们的孩子要做康复训练,是医院医生到校做。虽然他们也很专业,但毕竟对孩子了解有限。”沈志萍说,沈奕怡来了,就改变了局面。


在康复训练教室里,沈奕怡带着乐乐训练核心力量。“做评估检测时,乐乐不会跨越障碍,走路经常摔跤,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对于乐乐肌张力过高肌力过低,平衡能力较差的问题,沈奕怡给她制定了一整套治疗训练方案,还每个月一次与各科老师一起“会诊”,适时调整康复进度和目标。沈奕怡带着乐乐拧毛巾,从只会将毛巾从水里捞起来,到能够拧全班同学的小毛巾,午间劳动时劳动课上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乐乐的手部肌肉力量和精细运动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去菜场买菜”“去面包店买面包”“去邮局寄快递”……培智学校的老师们带着孩子们走出了校门,走向社会。“在这一路上,孩子们收到了很多很多的爱,我们不觉得孤单,反而很幸福。”至今,培智学校已经建立了包括菜场、面包店、垃圾站、地铁站、银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在内的37个社会实践基地,大手拉着小手们,去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


去年教师节,培智的老师们收到了一张特别的明信片,是一位已经毕业的孩子寄来的。上面歪歪扭扭写了几个大字:“老师,节日快乐。”


这真是最美好的礼物。


(文中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头图为宝山培智学校的老师们在带同学们上课。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