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的高温炙烤下,入伏在即的上海正在迎接下一波更猛烈的热浪。据最新统计显示,从6月16日至今,全市120急救电话来电数量已逼近22万次大关,全市最高日出车量接近近年来最高峰的4000次。上海的医疗急救转运系统如何应对大挑战?劳动报记者实地探访120指挥中心。在这里,闪烁的求救点此起彼伏没有间断,呼叫的铃声比往日更加急促。
调度现场: 闪烁的求救点此起彼伏没有间断
“在马路上面吗?人行道上对吧?靠近什么路?”
“现在人意识清楚吗?意识清楚的对吧?然后具体哪里身体不舒服?”
“喂女士,你们现在别慌,告诉我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晕倒摔下去了对吗?你现在和病人在一起吗?病人多大年龄?
“70岁左右,手机尾号3389联系你这边吗?”
“女士能听到对吗?好的,我们救护车在过来的路上了,您听我讲,现场是不是有很多人,派一个人到场中路的门来接我们救护车可以吗?好,你听我讲,你跟出来的那个人说我们车牌号675,听到了吗?”……
早上8点刚过,调度员朱宸旻一接班就接到了一个呼救电话:彭浦公园有老人突然不省人事。此时的上海街头,火辣辣的日头早已“上班”,体力不支的晨练市民中有人中暑倒地,而在市医疗急救中心的120指挥大厅里,尽管24小时转动的空调带来了空间上的凉意,但此起彼伏闪烁的求救点、不绝于耳的电话铃声仍然让人内心焦灼:这天还要热到什么时候?
天越热,作为“生命线”的120就越“烫手”。
“对不起,现在是电话最忙的时候,我没法和你说。”朱宸旻抱歉地冲记者苦笑。
“这几天最多的时候,调度员人均一天要接300多个电话。”朱琳告诉记者。她是当天的调度班长,主要负责分配电话,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由于电话不间断,整个上午调度员都鲜有“离席”的机会,哪怕上个洗手间也是“跑步前进”的节奏。而到了中午用餐时间,班长则需要协调同一时间段离席人数,以确保电话随时打进来就有人接起。所以大家都是分批吃午饭的。
和记者刚说了两句话,一个电话进来——每当调度员满负荷时,班长就要随时顶上去接线。
“真光路几弄?798弄……几号几零几?靠近金沙江路边对伐?”
“哪里不舒服?要送华山医院是伐?叫什么名字病人?就近送同济医院也可以对吗?”
“好的病人叫什么名字?75岁……好的登记好了,帮您调车子。联系电话就你这个136开头的对吗?”
“目前来看,今年中暑的人并没有特别多,主要还是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可能在家不舍得开空调诱发慢性病。”转过身来的朱琳告诉记者,上午来电高峰时段,除了突发急病的,还有一些非紧急转院的申请也较集中,“譬如刚才有个电话,要从华山总院转到瑞金总院。”“120急救一直做的是分类分层的救护,对于急危重症的患者我们是优先确保的,尤其是家里到医院就诊的,我们都是没有等待的,第一时间来了就要派车的。”她表示,由于早高峰用车紧张,非紧急转院需求的市民可能需要等待一会儿。
不过,我们的对话马上又被打断了——在总计8分钟的交流中,朱琳接了5个电话。
比起朱琳这边的“风风火火”,坐在二线医生值班台的肖悦宁这里的氛围则可以用“凝神屏息”来形容。
在她眼前,有三个监控画面同时打开,每个画面里是一个急救场景,有的是在救护车上,有的是在居民家里,还有一个现场是急救员抱着病人下楼。
通过5G实时同步观察现场抢救情况。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二线医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与一线开展心肺复苏等危急重症抢救的医生形成协同救治。已经有6年一线急救医生经验的肖悦宁,由于专业过硬,现在也会轮岗到二线医生值班台。肖悦宁告诉记者,上班12小时,几乎每小时一个大抢救。
肖悦宁所在的岗位,正是上海120近年来打造“呼叫即救治,上车即入院”智慧急救全流程院前急救模式的一个场景。“调度员在接听电话派车的同时还要给有需要的危重患者进行远程医学指导,实施现场自救互救。”市医疗急救中心通信部副部长邵贇告诉记者,在救护车到达前病人有个空窗期。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黄金期,尤其是一些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呼叫即救治,上车即入院”模式,让病人从拨打电话开始就接受必要的自救指导,上了救护车就能在5G车载监控设备的加持下,获得急救医生“多双眼睛”的观察和救治。
急救医生:从上班到下班,根本停不下来
指挥大厅显示屏上,数据一直在跳动。截至当日9点30分,已接来电2464个,全市出车1188车。“这个数量从全国的单体急救中心来看,都是最高的。”邵贇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夏季高温期急救量几乎年均递增10%,今年从6月16日高温以来,增速已经达到17%。从6月16日至今,全市来电数量已逼近22万次大关,最高日出车量接近近年来最高峰的4000次。
这些数据对普通市民来说,也许只是数学意义上的变化,但是在吴德根眼里,业务量的急剧增长意味着一次次对极限的挑战。“在高温前,我们的急救员可能还稍微有空档休息的时间,自从高温以来,几乎每一个小时他们都在出车,要不就是在接患者,要不就是在送患者去医院的路上,根本停不下来”。
停不下来的120。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作为急救部部长的老吴,对每一趟出车的路线、流程了然于胸。“日常季节,平均每趟出车从出发到把病人安全送达医院抢救室并且移交安置好,用时45分钟左右。喝个水,下一趟任务又发出召唤。而在最近这段时间,最多的一个班要在12小时中跑14甚至16趟车,也就是说,我们的急救医生和急救员从上班到下班,几乎处于马不停蹄、无法停歇的状态。”因此,眼下急救车里的常态是:一盒饭要分三四趟车才能吃完。而由于户外气温居高不下,很多老小区没有电梯,一个患病的老年人需要急救医生和急救员三个人合力抱着下楼。”就算是从2楼下来,也是一身大汗,更何况现在很多老人是住在没有电梯的5楼、6楼。“老吴告诉记者。
在烈日的奔波中,有重生的希望,也有新生的喜悦。就在记者采访时的11点许,一个电话打进来,有产妇破水,即将临产。
急救车组赶到现场,检查发现产妇宫缩规律,腹痛间隔约三分钟,情况紧急,急救人员立即平稳将其抬下楼、送上救护车,途中持续密切监测宫缩情况。
送院途中,产妇分娩迹象愈发明显,救护车迅速减速、靠边,急救医生立刻再次检查,确认胎头已“着冠”,分娩进入关键阶段。医生快速打开产包,安慰的同时用沉稳的语气指导:“听我指挥,我来教你怎样屏气、用力。”
随着一阵强烈宫缩,产妇按指导屏气、用力。“非常好!再坚持一下”……胎体顺势娩出,一声响亮的啼哭瞬间划破车厢。
如何高效拨打120?抓住急救的每分每秒
如何高效拨打120救护车?如何抓住急救黄金期的每分每秒?市医疗急救中心通讯部副部长邵贇提醒市民,打120时不必慌张,说清楚三件事:我需要救护车,患者在哪里?患者怎么了?
针对目前急救用车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心血管、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邵贇建议:老年人,特别是自身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空调该开还是要开,但是在早上温度没那么高时,也要开窗通风。同时建议户外劳动者尽量避免在中午极端高温的情况下工作。
拨打120之后,市民需要做些什么来配合急救医生的抢救?
首先,打电话的人要确保手机畅通,尽量不要在拨打120后手机长时间占线。急救医生接到出车指令后,可能会通过电话了解患者即时情况,同时在电话中指导呼救人对患者情况进行评判,例如患者是否意识是否清晰。“在救护车到达前的空窗期,如果能够给患者及时的自救指导,能提升危重病救治成功率。“
其次,如家里有其他家属,建议提前等在小区交叉路口或者家门口,救护车抵达后迅速引导急救医生找到患者方位,尤其是老旧小区居民;如果是在公共场所拨打电话的,要报清楚标志性的地点。
头图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指挥大厅内分秒必争,铃声急促。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