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普职融通迎来新发展,学生将拥有更多“转换轨道”的机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1-05-04 09:34

摘要: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本报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普职融通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轨道学生与普通教育轨道学生,在升学、求职、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也将享有更平等的机会。


但社会大众对“普职融通”并不太了解,这种模式有什么意义?未来走向如何?劳动报记者专访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政进行详细解读。


普职融通目前实施效果不佳


普职融通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比如2015年宁波市就在全市全面实施普职融通。在中职学校里开设融通班,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按合作普高学校课程、教材、进度同步组织实施教学,经合作普高学校期末考核,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直接到合作试点普高中随班就读;普高学籍的学生,有意愿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在高二结束前,每学期初或期末时,可转入任何一所职校任何专业学习。


普职融通让学生在高中阶段还有选择的机会,看起来很美,但实施情况如何?


“普职融通在我国已经试点了三十余年,但是实施效果参差不齐。普职融通最终都演化成为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的结果,双向通的理想设计变成了单向通的现实局面。”李政认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普职融通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安排,在我国尚缺乏其生存的理念根基与制度根基,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认识的异化,让普职融通难以做到平等双向的融通。


但职业教育类型的明确,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普职融通在思想和制度层面可能存在的障碍,使得这一教育制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目前,我国学制体系中主要有三类高中:普通高中、职业类高中(含中等专业学校、技校、职高)以及综合高中。综合高中介于普通高中和职业类高中之间,在初始学段,既提供职业教育,也提供普通教育,初始学段结束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进入两轨中的任意一轨。


但现实是培养学术类人才的普通高中长期成为高中教育中的绝对主体,而职业类高中则逐渐走下坡路,其学校数量近年来下滑严重。综合高中也渐渐失去了“综合”的意蕴,成为延迟分流的代名词。


“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在于紧密贴近行业需求,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周期、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这也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办学不能比照普通高中的基本模式,也不能假“资源整合”之借口,抹杀不同学校原有的办学特色和需求。”


李政认为,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征迫切需要普职融通在人才培养上的纠偏。一方面,普职融通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次、多元的升学选择,让学生在普职融通的框架下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普职融通要关注学生在职业定向与生涯发展中的基本趋势,以及一些学生在职业技能中的表现,发挥为职业院校选拔具有潜力的高技能人才的基本功能


“实际上,一些学生虽然学术知识的学习中可能表现得不尽人意,但是实践性强的技能学习却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李政说,过去限于职业教育“断头教育”的制度设计缺陷,以及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所顾虑。新时期的普职融通必须要通过消除社会误解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未来:招生、考试等多方面融通


在过去,普职融通强调的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资源融通,例如课程上的互选、师资上的互派等。这种资源上的融通在一定程度上为普通学校学生接触职业教育提供了机会,但很难帮助学生建构对职业教育和生涯发展的整体印象,因为资源融通是最表面的融通。


李政认为,未来的普职融通,应该实现“资源— 组织—理念”三个层面的融通。除了资源融通,要进行组织融通,也就是两类学校要在建制层面协调行动。此外,还要理念融通,学校师生、家长都能够在一致的理念上选择适合的教育。


此外,李政认为,未来的普职融通还要走向系统融通。


首先在起点实现融通,在招生阶段就实现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籍互认,两者的学籍具有平等的地位。


其次是过程融通,李政提出,要在高中三年或更加灵活的时间里,给予学生多次分流和选择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以及在生涯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明晰个人的生涯发展路径、职业兴趣以及能力特征,从而确定发展的轨道。


“最后是终点融通。”李政表示,未来的高考将不仅仅只有普通高考,职业教育也将拥有自己的高考。这样,学生无论是在职业学校毕业,抑或是在普通学校毕业,均可以参加两类高考中的任何一类,从而在选拔机制中发挥自己的强项。


(李政,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材开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