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可能”变成“新标准”,上海机床厂职工合理化建议解决核心部件生产难题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嘉宝 发布时间:2025-03-13 13:02

摘要: 该项目近期荣获了市机电工会2024年度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等奖。

一个职工合理化建议可以有多大的含金量?由上海工匠、上海机床厂磨工特级技师李云龙和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团队提出的“对砂轮架主轴系统整体弹性变形多油楔向心轴承的工艺改进及优化”,不仅成功攻克了高端数控机床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将单台机床成本降低20万元,还申报了国家专利。该项目近期荣获了市机电工会2024年度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等奖。


一场微米之间的较量


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是生产其他机器的基础设备,高端机床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代表。在上海机床厂车间里,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MK8440A生产下线,这台装备的核心部件——砂轮架主轴的精密加工技术,曾让许多国内机床制造商望而却步。


“结构和工艺都比较复杂,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当上海机床厂决定自主研发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MK8440A时,摆在李云龙和团队面前的,正是这样一道难题。李云龙告诉记者,这是公司首次尝试采用砂轮架主轴系统,该系统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外圆圆度必须保持在5微米以内的校正精度,同轴度误差不能超过2微米。在试制过程中,传统工艺在热处理后零件易变形,导致油楔分布不均,严重影响机床镜面磨削精度。


“如果从国外进口不仅成本高,还面临着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李云龙和团队接下任务后,便埋头优化工艺、加工方案和工装。转折发生在团队连续攻关一个月之后。“要不把热处理后的零件先做个中走丝加工试试?”在李云龙的建议下,这个来自一线的“土办法”,竟意外打开了新思路。加工技术攻关持续了三个月:为解决轴承同步加工难题,团队用铣床改制出专用夹具;面对油楔深度检测的难题,旋转定位套配千分表的组合装置应运而生。


当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砂轮架主轴成功下线时,车间里爆发出欢呼,这声欢呼里包含着太多期待。当首批装备交付用户时,机床镜面磨削精度达到0.8微米,比肩国际先进水平。


笔记本里的创新密码


走进李云龙的工作室,泛黄的活页本与崭新的电子文档奇妙共存。40年的工作笔记里,不仅记载着每个零件的加工参数,更藏着无数次试错的智慧结晶。“为了测量轴承与锥套组合后通过螺母逐渐摒紧,使轴承内孔产生油楔的变化,设计专用工装夹具定位套……”这样的记录,最终演变成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MK8440A生产中的标准化流程。


如今,工作笔记也开始“升级换代”。“我现在改用电脑,更方便快捷。”李云龙打开电脑,“比如这篇《高精度动静压轴承偏心套加工改进》,我把具体的改进方案一一列出,还把细节部分拍照留存。全部打印出来后,张贴在工作室的学习园地,供大家参考讨论,反响挺好的。”


“外国专家能想出来的,中国工人也一定能造出来!”在李云龙看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要“手上有绝活”,更要心中有蓝图。那些堆满零件的工作台,既是传承技艺的讲台,更是孵化创新的摇篮。


“职工合理化建议从来不是‘高大上’的,就是从一个小零件、一个小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有着40年工龄的磨工特级技师,他参与制造的每台机床都承载着这样的故事:用“小办法”解决“大问题”,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用上海工人的智慧重构制造业版图。

责任编辑:王枫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