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个伟大而震撼的话题。
“85后”石慧,曾是一名外企职员。2010年,一场葬礼改变了她的职业生涯。
在她记忆里,那是一段非常仓促的告别,从开始到遗体被推出礼厅,整个过程不过短短10分钟。“逝者不该像道具一样,配合着走完流水线一样的过场。”她坐在殡仪馆的楼梯上想了一下午,最终下定决心,要投身与死亡打交道的殡葬行业。为此,她和朋友小黑创办摆渡人殡葬服务公司,为逝者提供有尊严的、体面的告别仪式。
13年来,她送走的逝者,既有109岁的高寿老人,也有匆匆来过人间的孩童。她见证了近8万个家庭的生死离别。
找到行业的尊严
“死”这个字,不太受人待见。每天直面生死的殡葬人石慧,对此感触更深。刚创业那会儿,她要面对来自亲友的“指指点点”。去亲戚家串门,亲戚会让她先站在门口脱下外套,消毒好了再进门。后来,她将殡葬服务门店与咖啡馆结合,在商场开了一家“生命咖啡馆”,和陌生人探讨生命与死亡。商场却以影响周围商户为由不让她挂店招,后来甚至被商场“扫地出门”,不仅不让拿回店里的物品,还被要求赔钱。
“为什么殡葬人一点尊严也没有?”石慧感叹,压力除了来自于大家的不理解,还来自行业本身。“这个行业起步非常困难,有很多不合理的禁忌,比如不愿意接收年幼的逝者,认为‘小鬼难缠’。”
石慧向记者讲述了她服务的第一名逝者,不幸患上脑瘤的孩子,去世时仅8岁。“我们不忌讳年龄,也不忌讳死因,我们想打破这些行业里的陈规陋习。”她说,为把这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办好,十几个工作人员全身心扑到仪式的筹备中,晚上就睡了3个小时。“现场摆满了小朋友生前最喜爱的汽车玩具,棺木外贴上了可爱的卡通贴纸,整个大厅循环播放着孩子生前最喜欢的歌。”追悼会温馨感人,每位来宾都为孩子送上最诚挚的道别。
“近几年,个性化追悼会契合了当下人们对生命尊严的讨论,以及对殡葬服务更高的要求,‘摆渡人’才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石慧说。
给予逝者的尊严
“我们追求的告别方式,并不是要大操大办,而是一个能让生者的哀伤释放,让逝者体面而有尊严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告别。”石慧说,其实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什么样的葬礼对逝者才是合适的。钱是大把花出去了,但葬礼的效果却非常“流水线化”:模板化的悼词,快节奏的流程,缺少相关的细节,每一位来宾就好似完成任务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每一个逝者的一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电影。追悼会不是一个仪式,死亡也不是终点,让逝者精神留存,才是跨越死亡的永恒力量。”为此,石慧举办了许多在旁人看来有些另类的追悼会,以生命唤醒生命:74岁的李老先生,临终时留下遗愿:“我走了,你们不要散”,石慧和团队为此安排了一场以“饭”为主题的追思会,让家人再次相聚在一起;72岁的刘老先生,几次冲进火海救人,身体95%面积烧伤,不幸离世。面对这位勇敢的平民英雄,石慧和团队用投影技术还原老先生救火前容貌,让逝者以“最美”的样子离开……
石慧把自己称为“摆渡人”,因为这个职业穿梭时空,打破生死界限,温暖的是“两个世界”的人。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殡葬事业,这一曾经“边缘化”的行业也迎来了新生,变得更有人情味。而为了让更多人有勇气平静地面对死亡、谈论死亡,石慧不仅在社交平台开起了账号,还经常到大学向学生讲述生命的故事。“希望能用轻松的风格减少一点大家对死亡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