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船厂老职工珍藏1949年10月1日《劳动报》,船厂工人一直与这份报纸“同频共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4-09-30 16:02

摘要: “《劳动报》和我们船厂工人同频共振,几代船厂人的奋斗都在这份报纸有生动地体现。”

1949年10月1日,《劳动报》一共8版,其中头版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放假三天一一工友们,到街头去》的文章,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沪上工人欢欣鼓舞的场景。这份距今75年的报纸已经泛黄,接缝处也有些破损,但大体完整,保存良好。拿着这份报纸的是上海船厂原副总经济师葛珺。他特意从家中找出这份报纸,向记者讲述翻阅这份报纸时的感慨。“第二版的消息也很丰富,包括上海总工会筹委会《关于保卫世界和平,庆祝人民政协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补充通知》、《大游行的前夜,百万工人跃跃欲动,精彩节目连夜加工》等有关筹备国庆当日大游行的报道。这些珍贵的报道,现在看起来依然鲜活动人,心潮澎湃。”葛珺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船厂职工,家里三代船厂人,《劳动报》这份报纸在其心中地位颇重。“和我们船厂工人同频共振,几代船厂人的奋斗都在这份报纸有生动地体现。”



葛珺在17岁那年就进入了上海船厂,他的爸爸和外祖父都曾在船厂工作。从船厂的机修车间维修电工做起,葛珺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造船事业。曾经担任厂里的宣传工作,葛珺特别注意留存和整理历史资料。收集报纸、杂志、电视台的影像资料成为他工作以及退休后一直在做的事情。


葛珺在受访时告诉记者,上海船厂曾拥有近万名职工,诞生了多个响当当的劳模先进,令其印象最深的便是姚国祥。姚国祥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船厂的第一代电焊工人。他在当时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省(市)部级以上的劳动模范称号,成为上海船厂工人队伍的骄傲。1961年,姚国祥由组织安排调离上海船厂,由于工作关系,他与上海船厂失去联系长达38年。在20世纪90年代,回到上海退休后才得知,这期间他先后成为我国制造原子弹、氢弹的首席焊接工艺师,并作为当时中国仅有的3台物理加速器的首席电焊工艺师,为中国的尖端国防科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在1959年3月28日的《劳动报》上也刊登了关于姚国祥的故事。这篇标题为《九年不出一次废品》的文章里,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姚国祥如何克服焊条太小,接缝太细等困难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小故事。葛珺表示,1961年之后,关于他的资料便很难寻找到。葛珺深感遗憾,直到他在博客上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恰巧被姚国祥的孙女看到,两人通过网络联系上,之后才得知了姚国祥在1961年后投身了伟大的国防事业。此后,在姚国祥孙女的提供下,他更多的工作照片才得以公开发表,这段难忘的岁月也得以被记录。


葛珺对记者说:“重读这份《劳动报》,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日新月异,我们在这份报纸里看到了伟大祖国的起步。75年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大伙都在期待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摄 影:庄从周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