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博士退学不算失败,“及时止损”也需要勇气

劳动时评|博士退学不算失败,“及时止损”也需要勇气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2024-07-12 16:22

对于选择退学的博士来说,也并不是失败的选择,及时止损也需要勇气。

考上博士就是踏上“人生巅峰”了吗?不一定,对博士们来说,从象牙塔的围城里顺利走出来,拿到毕业证书才算是“巅峰时刻”。


毕业季,“博士退学”、“博士毕业难”等话题再度引发热议。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博士在扩招的同时,延毕率也在上升。2023年,我国博士招生人数为15.33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0.29%,但每年有超过六成的博士延迟毕业。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曾在全国两会上说,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直博生平均在读5.5 年,已超过规定年限,延期的博士生超过半数。


但博士生修读年限并不可以无限期延长,根据不同学校的规定,最长年限在8年左右。这意味着,如果到年限还达不到毕业条件,他们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或是转为硕士毕业。


无法顺利毕业,有些人选择了退出。近期《人物》杂志发表的《那些选择退学的博士生们》一文,就讲述了多位博士生选择退学背后故事,引发很多在读博士的共鸣。


选择退学或濒临崩溃的博士生们的境遇有些相似,他们有的是因为就业难选择读博,有的是出于对高学历的追求,有的是填志愿时候就选择了“本硕博”连读,但真正读了博士后发现,收入少、不喜欢做科研、不会处理与导师和同门的关系等等,从而陷入痛苦甚至抑郁。


博士毕业难是不争事实,目前,我国对攻读博士学位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严把出口关”有利于保障博士生教育“含金量”。读博不是“镀金”,这也提醒想要读博的学生,不妨先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个理性的评估,不要为了“卷学历”或者逃避就业而去读博士。


对于选择退学的博士来说,也并不是失败的选择,及时止损也需要勇气。


正如一位退学博士所说的:“这个世界的容错性特别大,千万不要被眼前的事情给绊住了,尤其是上学这件事。”理性决定后的退学选择并非“半途而废”,而是以及时止损的态度积极重启人生,进而转向更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无疑是明智的决策。这不仅是对个人兴趣和能力的重新认识,更是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负责任规划。


另外,高校也应该完善博士生培养制度安排,有“容错机制”。


在2020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一些高校也发布实施了“博士分流淘汰制”细则。比如,清华大学明确提到要“完善博士生资格考试、选题报告等培养环节的实施细则、考核要求和分流与退出制度”。


有了退出机制,博士生就能够在阶段性考核时及时止损,落实这些制度规范,也有助于降低沉没成本,让他们及早转向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