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体验|巧砸焦糖核桃、妙磨奶油蛋清,低温操作间手工制出一碗碗老上海冰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陆燕婷 发布时间:2025-08-12 09:44

摘要: 体验制作老上海冰糕。

口感绵密,奶香浓郁,包裹着焦香清甜的核桃仁……逼近40℃的三伏天,来一碗道地的老上海冰糕,最是惬意。近日,劳动报记者走进地处奉贤的上海老大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工厂,在冰糕技艺传承人周存才师傅的指导下,体验制作老上海冰糕。


核桃仁经上千次捶砸


记者换上白色工作服,带上卫生白帽、手套,经消毒杀菌后,进入生产操作间。


焦糖核桃仁。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长条形桌面上,摆放着两大盘刚刚盛出的焦糖核桃仁,大颗粒的核桃仁粒粒饱满,香味诱人。周存才师傅告诉劳动报记者,这是来自云南的核桃,取颗颗饱满的完整核桃仁,加入适量的砂糖进行熬煮,一般需要长达45分钟的时间,制作成挂满糖浆的核桃仁后将其平铺在盆中。期间,熬煮时要控制好温度,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焦糖核桃不是发黑发焦、就是口感不佳。


色泽鲜亮的焦糖核桃仁旁,放着一把重数十斤的巨型锤,在师傅的指导下,记者双手举锤,开始着手将核桃仁砸碎研磨成细颗粒状。


将核桃仁砸碎研磨成细颗粒状。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和普通的锤子造型有所不同,这把特殊造型的锤子为双面握型,单手根本举不动,需要双手用力托举、再重重砸下,力度又要掌握得刚刚好,将整颗的核桃仁变为小颗粒状,一粒粒恰好落在托盘中。刚举起没几下便觉得有些酸疼,但平均每一盘核桃由整块变为细小颗粒,需要耗时一小时以上、经上千次捶砸,双手不能停顿。


直到变为小颗粒后,再将其缓缓装入搅拌机中,再研磨成粉末状颗粒,再进行过筛。最后得到的这一盘,便是让传统冰糕独具风味重要的一味——核桃仁粒。


“奶浆”顺滑绵密功夫考究


老上海冰糕传承至今,每一道工序仍保留传统的手工制作。而其冰糕的“奶浆”制作虽不复杂,但也是考验“真功夫”的绝活。


体验过程中,劳动报记者了解到,冰糕和冰淇淋的不同之处在于,冰淇淋常常会添加牛奶,而冰糕的“奶浆”原料实为鸡蛋液和淡奶油。周师傅告诉记者,鸡蛋液需要选用经巴氏消毒的优质无菌鸡蛋液,在打发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韩国进口砂糖,鸡蛋液和淡奶油的打发过程都是由慢到快,打发至细腻滑爽状态,提起打发器时,呈现弯弯的“小尖角”。


打发后,呈现弯弯的“小尖角”。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听师傅说方法好像挺简单,但真的上手操作却有难度。记者先是尝试着将鸡蛋液和砂糖倒入电动的打发器皿中,左手轻轻捧扶器皿,右手暗下启动键,稳步调整打发速度。鸡蛋液便在器皿中开始“起舞”,逐渐打发起泡。师傅示意我再次调速,略微加速,蛋液开始飞速旋转,慢慢呈现云朵状。


打发奶油。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第一次学习打发蛋液,还算不错。绵密浓稠,但又不至于过分蓬松。”周存才师傅指导记者将打发好的蛋液盛出,再开始打发淡奶油。


记者再次重复类似动作,将淡奶油倒入,启动按钮。淡奶油随之转动打发,但在操作过程中,记者加速按键,又快速打发了若干分钟,导致淡奶油过度打发,呈现打满的“硬性状态”。师傅紧急喊停。


“淡奶油要打发到顺滑即可,呈现‘流动状态’,微微有纹路,但不能过头。你现在打发的可以用来制作裱花蛋糕,但不能作为冰糕的奶浆原料。”师傅点评道。戒骄戒躁,重头再来,再一次总算是达到了师傅的基本要求。


将打发好的鸡蛋液和淡奶油进行混合,开始搅拌。左右手配合,再次“发力”将其搅打均匀。在此过程中,在分批次倒入刚刚研磨好的核桃仁小颗粒,快速拌匀。于是,冰糕的“奶浆”便制作完成了。


淮海路上老大昌门店所销售的冰糕。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送入零下26℃“急冻”


周师傅取出裱花袋,指导记者将“奶浆”灌入其中。说话间,师傅又取来了一个托盘,上面摆放着数十个盛放冰糕的圆形小纸杯,并在每一个小纸盒中放入了一小块圆形小饼干,作为“打底”。


将“奶浆”灌入裱花袋中。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他告诉劳动报记者,接下来这一步极为关键,将“奶浆”挤入小纸杯中。记者尝试着进行这一步,但开头几次的“灌装”动作总是有些手抖。师傅示意我不要着急,动作不紧不慢但要做到“一气呵成”。


每一杯老上海冰糕都是手工制作,如何来评判其是否达标?师傅说,除了原材料配比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不能出纰漏,在完成后要观察杯中冰糕,每一杯刚好八分满,表面平整不起气泡。尝试几次后,总算是“勉强达标”。


将“奶浆”挤入小纸杯中。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这里常年保持18℃恒温,所以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需要穿上长袖。现在冰糕初步制作完成了,我们得穿上厚棉袄进入零下26℃的冷藏间。”周存才师傅告诉劳动报记者。


记者跟随周师傅,端着刚刚制作好的冰糕,来到冷藏间前,打开门,一股寒气袭来。这个空间就像是一个“大冰箱”,一盘盘冰糕叠放其中,至少要冷藏4小时左右,进行“急冻”。尔后,这些冰糕经由冷链运输车送至沪上淮海路的老大昌门店中,供食客们享用。


穿上厚棉袄进入零下26℃的冷藏间。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冰糕制作中,我们也有所改良,比如原材料会优中选优,使用的制作工具也会更新。”周存才说道,“冰糕其实一年四季都有销售,不单是夏天‘火热’,冬天销售也非常好。常年在低温环境下工作,总会有些酸疼的职业病,但就是这份坚持,让我一干就是35年。干一行爱一行,老字号传统技艺的传承,靠的就是这份坚守。”


头图:体验制作老上海冰糕。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