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就业供需对接双选会上,该校先后与上海三菱电梯、小鹏汽车等企业合作开设的6个订单班,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认可。“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近年来,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正成为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重要桥梁。
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传统培养模式下,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往往存在一定脱节,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岗位要求。而订单班通过“理论+实训+预就业”一体化路径,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岗位所需技能。
从学生角度看,订单班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当下,订单班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就业预期,减轻了求职焦虑。
然而,订单式培养也面临诸多挑战。
过度依赖特定企业需求可能导致学生知识结构过于狭窄,适应能力不足。一旦合作企业战略调整或市场发生变化,订单班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风险。
在满足当前企业需求与培养学生长远发展能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也是难点。订单班侧重技能培训,固然能解企业燃眉之急,但职业教育不应简化为职业培训。它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适应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迭代。
此外,订单式培养的健康运行需要健全的保障机制。校企双方需明确权责,确保教学内容与质量不因企业短期需求而打折。学生的权益保护尤为重要,包括未来就业的契约精神。近年来,因企业“毁约”,学生就业落空的事件不时发生。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引导与监管,防止订单班成为企业低价获取劳动力的渠道。
订单式培养是产教融合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成功依赖于“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和“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融合的深度。闵行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区域“南智北服”产业布局,累计走访200余家企业,签署60余份合作协议,这种深入产业腹地的做法值得肯定。只有当学校真正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订单式培养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订单式培养模式需从“单一订单”向“多元订单”发展,从“技能订单”向“创新订单”升级。一方面,学校应拓展与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合作,避免学生选择面过窄;另一方面,订单内容不应局限于操作技能,而应融入更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等要素,培养学生成为产业升级的推动者,而非被动适应者。
订单式培养如同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精准手术刀,精准切除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脱节病灶,但也需要稳健的手法,避免伤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潜力。当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探索这种模式时,我们既要看到其解决就业问题的现实价值,也需要关注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深远影响。唯有在精准对接与长远赋能之间找到平衡点,订单式培养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成长的快车道,为产业发展持续输送“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