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数量可观的劳动力,但长期以来,制造企业却常常“抱着水缸喊渴”,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亟待破解。“上海师傅”从哪里来?如何培养更多与上海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记者走访了本市相关企业、职业院校、企办技校,寻求答案。
供需两旺的“订单班”
技能人才从何而来?职业院校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培养造就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校企合作”成为技能人才成长路上总被提及的高频词。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订单班”是校企合作的热词。“我们现在深度合作的院校在全国已经达到50多家,”上海三菱电梯培训中心负责人王水来向记者介绍起“订单班”为电梯维保一线带来的变化。随着企业转型发展,维保工的培养一度是企业的大难题,“部分职业院校里虽有电梯工程专业,但课程的设置和企业的用工要求有差距,只能招聘后再培养。”如今,通过“订单班”的“岗课融通+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生一毕业就能达到独立上岗的水平。
长久以来,大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是个突出的问题。在奉贤区四团镇,企业“组团式”开设“订单班”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该镇内有数十家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大多数智化程度很高,急需一批懂智能制造的人才。在镇总工会推动下,企业与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达成合作,如果单个企业需求量达不到开设“订单班”要求时,则由工会搭桥多家企业“组团”开班。
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在曹杨职校读书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常晨进入的是永达校企合作的“汽车钣喷班”。拿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冠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后,常晨成为永达集团最年轻的技师之一。对普通职工来说,按部就班达到技师的水平,大约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常晨,才刚刚20岁。
企业“梯队式”培育人才
当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如何让技能人才实现由“工”到“匠”的蜕变,企业、工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企办职业技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有针对性,形式也更加多元,这为技术人才拓宽了终身学习通道,也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葛康介绍,学校针对电焊工种就有多种办学模式,“有的以实训为主,有的与外地学校合作,也有订单式的短期培训,充分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在上海的制造企业中,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培养的电焊工是极具口碑的,在葛康看来,这离不开学习与工作的高度融合,“我们有一个焊工大师团队,会定期来学校挖掘好苗子,企业的技能大赛也对学生开放,以此打造企业人才梯队。”
劳动竞赛、师徒制,作为工会工作的“传家宝”,在企业人才培养、匠心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师傅,他让我明白了人生不能仅停留在搬运钢筋上。”中建八局上海公司的黄德彪,1997年来上海打拼,“竞赛”改变了他的人生。“接触了劳动竞赛以后,别人逛街、休息的时间,我用来看图纸、背规范。”更难得的是,通过竞赛的积累,他发现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先后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首批上海工匠等荣誉。他带出的二十多个徒弟先后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技高者多得是一根重要的分配“指挥棒”,体现了高技能人才的真正价值。上海三菱电梯人事部部长龚益介绍,以维保工种为例,其在企业内部分为七个岗位级别与五个技能级别,“岗位级别、技能级别、薪资待遇之间都是挂钩的。”他谈到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双通道”,“我们鼓励有管理才能的高技能人才竞聘分公司的部门经理岗位,如果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则可以担任大区的技术特派员,两个通道都可以实现职位与待遇的提升。”
近年来,上海电气集团将“收入增加向贡献突出的高技能工人倾斜”条款写入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上汽集团将荣获国家、上海市等荣誉的高技能人才纳入激励奖励范围;在航天、宝武、江南造船等,“新八级工”制度落地落实……“技高者多得”的薪酬激励导向价值效应在不断推广扩大。
职业本科教育未来可期
今年高招录取季,职业本科备受关注,部分院校投档线高出普通本科线100多分。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生源质量持续向好,折射出职业本科教育吸引力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职业本科处于试点探索期,开展年限不长,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对于职业本科的一片红火,网络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同时满足了学技能和拿学历两方面的需求,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但也有专家指出,一些职校升本后倾向于朝普通本科高校方向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应坚守“职业”本色。
从专科到本科,不仅是办学层次的提高,更反映出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即,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赛项上海代表队正在备战。探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大赛新增了桁架机器人的使用、平台互联互通调试等,竞赛难度大大增加。大赛对“全能型人才”的选拔成为一大看点,代表上海出战该赛项的选手中,既有一线技术工人,也有电气工程师。既要有知识,又要懂技术,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深融入了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种种迹象表明,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职业教育出台政策等级高、密度大、体系性强,政策量变正在逐渐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激发更深层次的质变。近日,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推动职普融通是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重要途径,显示了公众对职业教育出路的信心增加、期待增加。
也许正如采访中不少职校教师所言,社会大众以往对职业教育存有刻板成见,但伴随政策效应累积,社会心理拐点亦正在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