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上海高温预警不断,烈日之下,户外职工如何防暑降温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调查发现,有一些藏在街角巷尾的“凉”意以不打烊的形式存在着,不用刻意寻找,却总能在户外工作者最需要时递上一份恰到好处的温柔。它们或是一瓶放在“爱心冰箱”内的矿泉水,或是一根解暑的盐水棒冰,又或是一碗价格亲民的阳春面,在户外职工触手可及的地方,在点滴之间传递出上海对于城市奔波者的一份温柔。
流动在街头的“凉”意不打烊
37℃的午后,长宁区芙蓉江路靠近仙霞路的上街沿像个大蒸笼,柏油路面被晒得发烫。当天,上海又一次发布了高温预警。南区供水管理所芙蓉江站外,一台“爱心冰箱”静静伫立在树荫下。透明柜门后,矿泉水被码得整整齐齐,旁边的易拉宝用五颜六色的字体写着:“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户外工作者,请喝一瓶水!”
送了一中午外卖的韩师傅,把助动车往旁边一停,熟门熟路地拉开冰箱门。“咕咚咕咚”灌下半瓶冰水,额头上的汗珠止不住地往下淌。“这几天连续高温,晒得人热得慌,一天跑下来得喝四五瓶水。”他晃了晃手里的空瓶,语气里带着感激,“有了这冰箱,不光省了几块钱,也让我们觉得自己没被人忘记。”
外卖小哥送餐途中在“爱心冰箱”取水喝。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
记者站在旁边看了半小时,几乎每隔三五分钟,就有户外工作者过来取水。其中不乏环卫工人、外卖小哥、治安管理员,几乎清一色都是需要在烈日下奔波的户外劳动者。大家动作都很麻利,拉开门、取瓶水、关上门,全程不过十几秒,就像韩师傅说的:“就跟自家冰箱似的,拿了就走也不耽误事。”
“爱心冰箱”的发起人正是站里的工作人员黄恺,这已经是冰箱投入使用的第三个夏季了。平时,他也会经常出来看看,见冰箱空了大半,就推着小推车搬来整箱的水往里补。从每年的7月份开始,“爱心冰箱”就出现在了这个熟悉的街角,以每天200-300瓶的供应量为户外职工送去一份“凉”意。“我们每年都准备了1万瓶矿泉水,也算是尽一份绵薄之力吧。”黄恺告诉记者。
一瓶水、一碗面传递的都是一份善举
其实,在上海像芙蓉江路这样不打烊的街头“凉”意还有很多。它们藏在街角巷尾,不用刻意寻找,却总能在户外工作者最需要时,递上一份恰到好处的温柔。
在杨浦区的铁岭路上就有一家24小时开放的休息驿站,夏季时分,这里从早到晚都能看到户外职工前来短暂休憩的身影。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这个驿站时,正有一群建筑工人在这里午休,大家一手拿着安全帽,一手拿着绿豆棒冰,一口口慢慢嚼着,没有过多的话语,就这么静静地坐着消暑降温。
建筑工人午休时间从冰柜里拿了绿豆棒冰消暑降温。 陆思琦 摄影
记者发现,这处驿站毗邻辖区一个环卫工作站,一旁还有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因此,前来休息的环卫工人和建筑工人就特别多,驿站的使用频率也变得很高。驿站除了在室内摆放了清凉油、花露水等夏季用品之外,还特地在户外放置了一个冰柜,每天一早,工作人员都会把饮料和棒冰补足。
不过,户外职工更喜欢待在驿站门口的一个休息亭里,这里不仅装有空调,还贴心地放置了微波炉、饮用水,还有一台小电扇以及一次性纸杯,能够供走过路过的人自由使用。“你别看它看地方不大,但很实用。”采访时,恰逢一位环卫工人前来热饭,他直言,自己基本每天都会来这里,“我们都是自己带饭,到这里用微波炉转一下,边吹空调边吃。”
休息点内还配备了微波炉、电扇、饮用水。陆思琦 摄影
因为是24小时开放,一些外卖小哥也会选择在这里小憩。采访中,有周边居民就告诉记者,最近一直有三位外卖骑手相伴而来,“好像是送单结束了,他们就一人拿上一根盐水棒冰,坐在亭子里聊会天消消暑,然后再回家。”
除了一瓶水、一根冰棍为烈日下户外职工降温解暑之外,街角上的一家面馆、社区食堂里的一份爱心餐也在实打实地为他们解决“一顿饭”问题。
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北门的“塘湾饮食店”内,正在炉灶前忙碌的李开翠手势熟练,虽然鼻尖沁着细密的汗珠,但丝毫不影响她下面条的速度,很快一碗碗阳春面被端到了食客的餐桌前。面店里,空调被调低至16℃,加持着两个大风扇,让食客们能在吃碗面的时间内获得短暂的丝丝凉意。
3元阳春面、1元荷包蛋的价格非常亲民。陆思琦 摄影
从店名来看,这就是一家朴实的面馆。3元的阳春面、5元的葱油拌面、1元的荷包蛋……如此亲民的价格也吸引了无数户外职工前来。
前来帮忙的店铺伙计告诉记者,最近天气炎热,但总有那么一群固定的身影,在错峰的时间段光临面馆。有些是外卖骑手,常见他们到下午才不疾不徐地进店,点一碗平价的阳春面或是拌面,吃完来不及歇又该接了单子“上晚工”去了。有些是面熟的保安,在晚上倒班的间隙,来吃上一口热饭,和店里的人闲聊几句。店里还遇到过一些生活遇到困难的人士,询问能否免费吃面,对此,老板总是慷慨表示:“一碗光面而已,算不得什么。”
“清凉点”藏着双向奔赴的善意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散落在街头的清凉点,早已不是单向的付出,更藏着双向奔赴的善意。
在芙蓉江路的冰箱里,曾经出现过快递员和市民自发送来的水。这一刻,市民和劳动者的善意融在一起,冻成了最甜的冰。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路途遥远但却也想献上一份爱心的普通人,通过捐款的形式,悄悄为“爱心冰箱”补充能量。
“今年,我们已经累计收到了2700元的捐款。”黄恺告诉记者,其中,除了自己工作站的同事之外,还有一些是来自120急救人员,以及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大家都想让‘爱心冰箱’开得更久一些,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够喝上一瓶水。”
这些散落在街头的爱心点,与上海市总工会打造的3400余家户外职工爱心驿站,恰如夏日里的“清凉双翼”。驿站里有空调、桌椅、急救箱,是可以坐下来喘口气的“充电站”;街头的冰箱、面摊、冰柜,则是随取随走的“补给点”。前者提供踏实的休憩空间,后者满足当下的即刻需求,一静一动,刚柔相济。
它们共同编织起一张覆盖城市肌理的关怀网络:当户外工作者需要长时间歇脚,驿站的门永远敞开;当他们争分夺秒赶工,街角的清凉就候在路边。这里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具体的温度——是韩师傅手里那瓶免费的冰水,是3块钱的阳春面,是驿站里随时能用上的微波炉,是那句 “天气热,注意身体” 的叮嘱。
户外职工“凉意清单”除了矿泉水还有这些
那么,除了一瓶水、一碗面之外,户外职工还有哪些防暑降温的“硬”需求呢?采访中,记者向近50位户外工作人员展开了随机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一份“户外凉意清单”新鲜出炉。需求量最大的就是矿泉水(微冰最佳),其次是盐汽水,盐水棒冰或绿豆棒冰位列第三。让人有些意想不到的是,在获取清凉的目录上,“一块冰毛巾”的呼声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我们在外面跑单子,汗肯定出得多,而且骑电瓶车还要戴头盔,到了下午太阳晒得更厉害,整个人容易犯晕。”一位外卖小哥道出了高温天户外工作的亲身感受,话语朴素但很实在。
在他看来,爱心冰箱提供的水或冰棍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下自己口渴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在冰箱里放上一些薄薄的打湿的小毛巾,我们拿着就能敷在脸上或脖子上,降温效果就更明显了。”
这些摆放在户外的爱心冰箱和冰柜更受户外职工的青睐。陆思琦 摄影
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呼声占比还不小。一些环卫工人也表示,平时自己也会带上一块湿毛巾挂在脖子上,但烈日下很快就晒干了,“如果街头巷尾能在爱心冰箱里也放上几块简易的小毛巾,我们就能拿上,比光喝水管用。”
“户外凉意清单”上除了清凉饮品和降暑用品之外,还有一些小建议也值得被重视。例如,有户外工作者就提出,因为自己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夏天一出汗衣服就湿透,而且外衣因为搬运东西还容易显脏,“不太好意思走进有人的休息站点,怕影响大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爱心冰箱、冰柜摆放在户外,让他们自行取用,这样就不会打扰到别人。
高温还在持续,但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善意,正把烈日下的奔波,酿成了被惦记的温暖。这座城市的夏天,正因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变得不再那么难熬。
(实习生陆思琦对本文亦有贡献)
头图为工作人员正在为爱心冰箱添加矿泉水。劳动报记者 包璐影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