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札记丨历经17小时辗转三班高铁,我吃上了年夜饭桌上的“团圆饺子”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 发布时间:2024-02-14 11:54

摘要: 大年三十,我辗转三班高铁回到家乡。


编者按:

回家!是春节恒久不变的主题。上海,一座海纳百川的城市,无数来自异乡的新上海人,在春节踏上返乡的归途,一路上他们邂逅了什么?家乡的风情、年俗和亲人又有哪些变与不变?劳动报记者写下一组回乡札记,记录他们的春节见闻。


大年三十,我踏上返乡之旅。因为没能抢到直达车票,从上海回家,我先后搭乘了从上海到沈阳、从沈阳到哈尔滨、从哈尔滨到大庆的三班高铁。


除夕当日8时,我抵达上海虹桥站,候车厅中已然坐满旅客,许多旅客手中都提着包装喜庆的伴手礼。


旅客赵先生是河北省石家庄人,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这个难得的假期,他安排得满满当当:先回家陪伴家人度过新春;初五去武汉找朋友;再和朋友们一起到泰国旅行。赵先生告诉我,他身边“90后”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有些因为疲于奔波,近年开始独自在工作的城市休息过年;但他工作以来,逢年过节,总还是惦记着回家看看。


赶在“最后时分”也要回乡的旅客,大抵都怀有和赵先生一样的心情。从上海到沈阳的列车上,我的座位在餐车,车顶垂下来两个红色的中国结,有三扇窗户贴着红红的窗花。餐车有8排座位,没有“无座”旅客,年轻人大多戴着耳机,或看着电子设备,或闭目休息;邻座几位说着东北话的阿姨,一路嗑着瓜子、唠着家常,一边拿出苹果、梨、鸡蛋、罐装八宝粥等各种食物,一边反复念叨着,到家了要“包点饺子吃”;有位4岁的朝鲜族小男孩,高兴地“炫耀”自己会说朝鲜语,惹得全桌人拿起手边的东西问他,“这个(用朝鲜语)咋说?”


山一程、水一程,列车一路向北行进,愈向北,窗外植被愈苍黄。列车驶进辽宁时天已黑透;后两趟车上乘客越来越少,我所在的车厢上座率仅有约20%。


从沈阳到哈尔滨的车上,旅客已经减少了很多。李美慧 摄影


出大庆西站时已近23时,地面温度零下15摄氏度。不大的出站口挤着三层接站的人,一位年轻女士踮起脚,把手高高举过头顶挥舞;一位穿着时髦人造皮草外套的年轻女孩走出站时,她妈妈埋怨了一句,“咋穿这么少?”


大年三十近23时,车站出站口站满了接站的人。李美慧 摄影


最后一段近30公里的回家路,是舅舅家的小哥来接我。进入城区后,一路都有升空的烟花,配合路边五颜六色的彩灯,充满“新年”的味道。


最终到家时已快到零点,距离我离开上海的出租屋,已经过去17小时。客厅电视机正播放着“春晚”的欢声笑语,即将度过88岁大寿的姥姥穿着红衣裳喜笑颜开,伸手抱我。


新年倒数,饺子出锅,几经辗转,我和家人终于一起吃上了热气腾腾的“团圆饺子”。


头图为从上海到沈阳的高铁上,我所在的餐车布置上了中国结、红窗花等新年装饰。李美慧 摄影


摄 影:李美慧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