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劳动世界由谁来塑造,人还是科技?来聆听六位青年人的辩论之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0-08-27 21:45

摘要: 六位青年分为正反两方,就“未来劳动世界由谁来塑造,人还是科技”这一话题展开“切磋”。


科技创新为人类创造了通向繁荣的新路径,但也扰乱了当前的工作形式和安排。


新技术可以在未来创造多少工作岗位?机器人会替代我们工作吗?如果由于科技进步,我的工作5年后不再存在,我该怎么办?面对劳动世界快速的变化,这些问题反映了人们担忧与希望并存的心情。


8月27日晚,一场颇有意思的辩论会在线上举行,六位青年分为正反两方,就“未来劳动世界由谁来塑造,人还是科技”这一话题展开“切磋”。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柯凯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戴文德、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等进行了点评。


正方:

只有人才能塑造劳动世界


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硕士郭智睿认为,未来,科技将依然作为构建劳动世界的辅助,只有人才能塑造更适合人类的劳动世界。


其一,科技的智能升级不代表人类需要不劳动,而是让人类从事更高价值的劳动。比如自动化机械在流程化的工作中取代人工,解放劳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劳动转向体面,而且更多的工作岗造社会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人需要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丰富精神生活。


其二,如今的科技比起200年前先进了无数倍,然而996加班却依然是常态,可见科技的发展并不能决定劳动世界的制度。只有改变人类的观念,由人类来塑造劳动世界,才让体面劳动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劳动世界向符合人文理想的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未来劳动世界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人来不断制定、更新更合理的规则。


一方面,虽然科技的效率可能更高,但机械和算法的模式是缺乏人性和灵活性的,它只考虑数据的合理性,无法考虑情感的合理性。人工智能不断模拟人类智慧,探索人性,其发展逻辑仍然是人性的,是贴近人、服务于人的。


另一方面,机器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为机器设定边界。我们要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对它不只可知、可用,也要可控。人工智能应该始终作为一种工具辅助于人,它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类制定的合理规则。


郭智睿指出,无论如何在未来劳动世界,科技应为人所用、为人所发展,具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人仍然是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反方

科技对劳动世界塑造不受人控制


武汉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妮莎认为,未来的劳动世界由谁塑造,科技将充当这一角色。


“科技发展对劳动世界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妮莎表示,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例,这种机器发明时只是被用来提供强大的动力,但是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成了工人和资本家的分化,导致了劳动世界的阶级分化与对立,这种宏观影响即为结构性影响。同理,在未来如果进入数据主义时代,掌握数据的人就自然处于劳动世界的更高层次,这种影响也是结构性的。科技不是游戏里的道具,而更像游戏规则的书写者。


可以得知,科技对劳动世界的结构性塑造确实存在,而且不受人的控制。这确实是需要严肃面对的事实,但是并不是一个悲观的结论。妮莎认为,应当相信,人与科技是共同进步、相互促进的,在科技塑造的劳动世界里,提高人劳动的质量水平,成为劳动世界里的积极成分,未尝不是人类进化的新途径。


正方:

科技不存在“劳动”概念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毛兆榕指出,劳动世界在定义上本身就是人劳动的世界,科技并不存在“劳动”这个概念,科技没有办法完成人类的情感。


“如果科技没有制造情感的能力,那由科技塑造的未来劳动世界就注定是一个不适合人的世界。如果科技有制造情感的能力,那科技塑造的未来劳动世界,就是一个提线木偶的世界。”毛兆榕如此认为。


反方:

AI让科技拥有了独立可能性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生翁凌胤表示,科技演进过程中将会呈现出三个层次:


其中,第一个层次指的是单独的科技产品,它们都是没有灵魂的空壳。第二个层次是科技系统,科技发展出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逻辑,但它们体现的依然是人的意识。


第三个层次是人工智能,随着人类赋予它更强的感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后,科技拥有了独立,甚至指导人类的可能性。


翁凌胤指出,如今科技的更新速度不断增快,它逐渐渗透进各个领域,不断拓宽探索着各个学科的边界,让人类的认知爆炸式增长,以至于任何领域的从业者都很难判断未来世界科技的趋势。未来的世界,不是思考人如何统治世界,而是思考如何与科技共享世界。


正方:

过于依赖科技,会是人类真正危机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嘉淇指出,科技发展的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的参与。在机器人高度拟人化的时代,人并非理性的工具,而是情感、道德与文化的载体。


李嘉淇认为,科技并不会取代人类,而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让人类从事更高价值的劳动。过度依赖科技,像宠物一样被科技圈养起来,过于依赖,反受其害,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危机。


在她看来,时代不断变迁科技日新月异,由人主导、人类和科技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其实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心态问题,正视科技的优势,努力与科技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同时更应该顺势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迎接挑战并且抓住机遇,超前的顾虑与思考并无不妥,但也不能陷入恐惧担忧的极端心理。


反方:

技塑造未来,不代表人丧失价值


清华大学外文系张瀚文指出,只有"劳动”的人就不再是“人"。如果每天加班到深夜毫无自我时间,人和机器也没什么区别。用科技来解放生产力,是让人距离劳动的繁重和痛苦远一点,距离劳动的精神体验近一点。


张瀚文表示,科技塑造未来劳动世界,并不意味着人丧失价值。目前绘画AI已经可以创造新的流派,并不会让人类艺术家失去存在意义。事实上,艺术家正在与人工智能合作绘画,主动让人工智能挑战传统艺术领域,正体现了人类自由无畏的精神。


点评:


归根结底,我们要为自己、为后代、为社会塑造想要的未来劳动世界。——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柯凯琳


由于科技的发展,劳动世界不平等现象会加剧。未来劳动世界是由科技和人共同塑造,我们应想办法缩小不平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戴文德


机器和人之间的沟通,可能是决定未来科技社会里,人类工作何去何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院执行院长王咏刚


责任编辑:罗菁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