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上海西藏南路近瞿溪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车辆撞上马路中间隔离带后侧翻。紧急情况之下,来沪参加奥运资格系列赛的表演嘉宾鲍佳富和他的队友们,第一时间施以援手,将车主从驾驶室合力救了出来。
无独有偶,5月14日傍晚,上海S2高速一新能源车发生单车着火事故。正在下班途中的丁长星和7名工友发现火情后,第一时间停车,砸开玻璃窗救人。
如此义举,无论如何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这不仅彰显了人性之美,而且我们从这些救人者身上,体会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安全感,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主动参与、维护社会安全感的善举,其实是可以影响到更多人的。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救援新闻并不少见,比如,杭州外卖小哥跃入钱塘江救人等,由此可见,在危急之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心存善念”,变得愿意“身体力行”、伸出援助之手。
但是,就在满屏“点赞”“表扬”这些“见义勇为”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要深刻意识到更为重要的一点——救人不光依靠勇气和热心,还要具备专业的救助知识、技能和硬件设施。
在本文开头提及的5月14日救援新能源车案例中,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救人者工作于石油化工企业,具备一定的应急救援能力并且正巧随身携带着工具,那么这场救援将如何展开?亦或者,新能源车一旦发生爆燃等情况,现场施救人员又该如何行动。
所以,我们全社会应当意识到,作为一名普通人,当日常生活中遇到相类似的危险场面时,我们在一腔热心的同时,更需要的是保持清晰的头脑:危险是什么类型的?我是不是掌握相应的救险技能?然后再量力而行。
去年前5月,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就发生了7起在有限空间内盲目施救引发的人生伤亡事故。不久前,一位四川眉山的19岁小伙就因跳河救人而不幸牺牲,他是在救了两人后还想下水救第三个人,结果因为体力不支,不幸溺水身为。
我们最不愿意看到、也是最怕看到的一种“见义勇为”,就是施救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们在鼓励见义勇为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的是——平日里,注重对应急救灾技能的培训,以应对救人与自救。
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应该要从这些突发救援事件上引起更深刻的思考,尤其是要在相关救援技能上加强宣传和培训。
比如,每年5.12日的全国防灾减灾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今年的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上,就提出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主题,旨在着力提升基层的防灾避险能力。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地方展开了“社区应急大讲堂”、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培训等不同形式的应急技能普及。这些培训面向的正是小区居民、辖区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则包括心肺复苏、溺水救援、烧烫伤处置、气道异物堵塞清除等,相对而言都是比较实用的,但又是需要专业指导学习的。
此外,全社会还应提升救援的硬件配置。比如在江河桥梁上安置救生圈,在公共场合安装心脏除颤仪,在高层建筑设置安全隔层或制定撤离点……让每一次施救多一份保障和抓手,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成功的“见义”,更需要专业的“勇为”技能。这样,才能让让潜在的“见义勇为”者更有底气,让更多人“敢为”“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