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微信群未回复全员被罚现象值得深思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2-02-18 15:19

摘要: 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边界值得反思。


因为一次“全员处罚”,广东一家公司上了热搜。


近日,网传该公司全体员工因无人回复群内公共消息,全员被罚款200元。工作人员回应表示,处罚是根据公司条例和规章制度来的。


仔细推敲一下,这起事件中有诸多细节值得“细品”,其中当然包含了企业扣罚的合理性;但或许网友更疑惑的是,为何从当天17时56分起的2小时内,这家企业的众多员工会无一人在微信群中“发声”,这一反常行为究竟透露出了怎样的职工情绪,又印证出了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哪些不足?


事实上,关于企业微信群里的那些“奇葩”事,早已举不胜举。例如重庆的一位小伙因周末未按时回复工作群消息,被公司点名批评并要求,工作群里的消息必须半小时内;一员工赵某连续16天未在公司微信群发布APP签到,结果企业以旷工违反公司考勤制度为由解除了其劳动合同。


有意思的是,微信的官方宣传语是“一个生活方式”,宣传的主要功能是“跨平台的通讯工具”。然而,如今这个软件却因其便捷性逐渐演化为“职场工具”,各种“工作群”可谓五花八门。微信群变工作群,一定程度上说,给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并无不可。但万事都有一个度,如今不少企业把“群”肆意使用,往往是大群套小群,小群还分各类群,各类通知往里一扔“@”了事,“群主”倒是方便了,可此起彼伏的“滴滴”声让职工疲于查看,“态度”自然很难端正。


不仅是微信,还有包括钉钉等各类软件,很多企业在利用它们提供便捷性的同时,也悄然间扩大了工作的范畴。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被模糊,工作圈与生活圈被重叠,无形中成了职场压力的一种放大器,甚至在原本属于职工的休息时间,还要为了一条主管的消息回复“收到”、“马上处理”等,让很多职场人倍感紧张。


另外,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本就理应平等。但是,有些企业负责人或是管理者在“工作群”里的表现高高在上、不容分辩,以至于把微信群当成“打卡工具”,把群内聊天玩笑作为考核,这些都已经扭曲了正常管理的流程和标准。种种情况导致之下,也难怪是群内普通职工往往“静若寒蝉”,除非被“@”到,否则宁愿永久“潜水”。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但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实现,不能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更不能是用人单位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当前,部分企业苛刻的管理制度,奇葩的管理规定,已经成为对职工合法权益的显性或隐形侵犯,而更需要警惕的是,其还往往不自知甚至自我感觉良好。例如,此前东莞一家公司员工因违反企业“每个班只允许上一次洗手间”的规定,结果被罚款;浙江一领导在公司大群内公开批评员工带饭热饭的问题,要求将公司的微波炉扔掉,不再允许员工在公司热饭。


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边界值得反思。管理者应该知晓,“打工人”首先是“人”,而不是群中的一个个“标签”,应该给予必要的尊重。如何在充分保障有效管理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才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例如,哪怕是“工作群”,也不能要求职工“终年无休”、“随时上线”。若是重要的消息,可以加一句“收到请回复”,这样既减少了职工的困惑,也能起到管理的效果,岂不是一举两得,总比彼此“翻脸”要好。


当然,企业要“大气”,职工也不能太“小心眼”。职工要“守规矩”服从规范的管理,遵照正确的规定。企业不是职工的对立面,而是应该双方同心共向、同舟共济的共同体。彼此的良性互动才能利益与共,共创美好明天。


而相关工会组织也应该承担起职责,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予以监督,尤其是针对一些苛刻、不人性化的管理规定,要督促企业及时整改,保护职工权益不受侵害,助推职工企业“和谐同行”。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