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让产业工人有奔头,企业应更有担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徐巍 发布时间:2021-11-26 18:10

摘要: 让产业工人有奔头、尝到甜头,企业、社会和国家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更多产业工人有奔头、有前途、有尊严、有保障、有收益!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会议上,传出了实实在在、又让人振奋的声音。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出现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及多业态融合的趋势。产业工人身处生产制造领域最前沿,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截至2020年末,上海全市产业工人总量为385万左右,近八成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但是产业工人队伍总量不足、技能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从党中央到上海地方,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已经高度重视。而要进一步实现上海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会议上提出的“五有”的目标,让产业工人真正成为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那么,作为承载主体之一的企业应把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地方对产业工人的关心体现真正落实下来。


因为从根本上讲,企业是产业工人展现自身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载体,企业搭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舞台”责无旁贷;同时,企业又是产业工人劳动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何谈实业兴国、企业又何谈持续发展。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意味着企业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而产业工人更是其中的绝对主力。所以,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改革,企业应该更有担当。


企业应该让产业工人对自己的职业有奔头、有前途。当前,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狭窄单一,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干到退休也就这样了!”的想法在一线工人群体中有较为普遍的存在。而企业现有制度建设上,对产业工人“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也多多少少加剧了一线劳动者的这一想法。


所以,一方面,在自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求突破,搭建职业发展的“立交桥”。让愿意坚守职业理想,努力干好、干精的一线工人有上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在改进技能评价方式、创新激励机制上做文章,推动形成产业工人持续学习、不断成长的“快车道”。因为只有工人技能涨了、学识广了、眼界宽了,对自己的职业才会有更高的认可,从而愿意以工人的身份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之中。


企业应该让产业工人有尊严的劳动。去年,江苏昆山的一家电子企业在现场招工时随意将工人的身份证扔在地上,就是一种彻头彻尾损害工人尊严的行为。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中,最低限度的要求就是在全社会杜绝这样的事件发生。当然,在构建这样的“底线意识”之上,企业对劳动价值的尊重,也必定会得到更多一线工人的共鸣。


企业还应让产业工人有保障、有收益。因为产业工人的待遇水平,事关职业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企业要重视产业工人收入分配方面的保障,一方面,应着力完善工资平等协商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应完善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来支持工人凭技能提高待遇。此外,在安全卫生方面,企业作为第一责任者要关心产业工人生产劳动的安全,并致力于提升产业工人健康水平,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工作。


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事关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还直接决定了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发生深刻变化,在收入分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新特征。所以,每一个身处这股浪潮中的企业,应顺应大势,在运营、决策时多从一线工人的站位出发。只有这样,让产业工人有奔头、尝到甜头,企业、社会和国家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