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时评| 一线工人屡次摘得科技大奖传递重要信号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蓓 发布时间:2021-11-03 21:21

摘要: 我们为“工人院士”摘得大奖喝彩,也期盼更多工人技师能在基层岗位上出新、出彩。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鸿的一项研发成果获得二等奖。


这已经不是一线工人首次登上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了。统计显示,自2006年至今,经中华全国总工会推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一线工人已达20人。“一线工人摘取国家级科技大奖”,10年前曾经是让人广为传颂的新闻,但现在人们已渐渐习以为常。这种新常态的背后,传递出了一系列重要信号。


首先,一线工人群体能够从容地和专业科学家、研究人员同台竞技,竞争国家级最高科技奖项,这又一次证明了一线生产岗位大有作为,当工人也一样前途可期。


回看近年来一线工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成绩单,我们发现,几乎大多数的创新成果都来源于生产实践的最一线,小到轿车钣金修复、钢轨焊缝,大到航空发动机磨削,乃至今年的新科奖项李鸿发明的盾构掘进技术,无不是对具体生产过程中问题的提炼、释疑和突破,解决的都是基层最实际的技术缺口需求。


实践证明,一线生产岗位处处都是科技创新的富矿。科学技术的突破诚然需要依托深远的理论基础,但更需要的是产学研上中下游的深度对接与耦合,需要大量工业生产实践的支撑。流水线上四溅的火花,恰恰就是科技创新中最为难能可贵的灵光乍现。尤其是,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生产技术革命浪潮之下,面对人工智能挑战和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技术工人和科学家都在迎头赶上、学习适应。


长久以来,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宁当卖房中介,不下生产一线”,这一群体性心态的背后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当工人出息不大,没有好前途。


一线工人频频摘取国家级科技奖项,在一届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取得丰硕成绩,用事实证明,只要你脚踏实地、埋头钻研,工人这个职业一样能出彩,一样可以成为人生赢家。


聚焦上海,工人阶级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先行者、排头兵。继李斌、王曙群、王康健之后,李鸿是第四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上海工人,15年间,20位一线工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上海工人占比高达20%。在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征途上,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工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未来必将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国家级科技奖的大门常态化向一线工人敞开,这样的制度设计传递了一种非常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党和国家对工人群体高度重视,中国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对一线工人队伍十分倚重,工人群体是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我国顶层制度设计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视,由来已久。从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领奖台上越来越多的工人身影,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接见劳动模范、工人代表、倾听他们的心声,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地向全社会昭告:劳动光荣,工匠精神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的产业工人技能成才报国寄予殷切希望。他多次强调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得益于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开放、公平,工人队伍中的一批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像李鸿这样被群众称为“工人院士”的高级技师,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第三,打造科技强国,鼓励基层创新,工会要积极作为,为职工搭建成长舞台。


近年来,在各级工会组织的推动和选树下,类似“工人发明家”、“上海工匠”、“大国工匠”等技术型人才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鼓励创新,我们不仅需要开放国家级的科技奖励大门,更需要为基层的各种“微创新”、“小革新”提供“变现”、孵化、壮大的机会。


各级各类工会组织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很成功的探索和引领。譬如,提供资金扶助,帮助组建劳模与工匠创新工作室,为申请科研经费开辟绿色通道,让有想法的师傅们有施展拳脚的空间,给有才能的工人更具吸引力的职业晋升渠道……


再譬如,上海市总工会会同各部门专为岗位创新的一线职工设立了“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其最高20万元的奖励,打破了上海以往各项职工创新奖励的“天花板”。举办以加快科创中心建设为主题的立功竞赛,搭建竞赛活动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技术交流、创新扶持、奖励申报、成果发布、成果转化等各类服务。


我们为“工人院士”摘得大奖喝彩,也期盼更多工人技师能在基层岗位上出新、出彩。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