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早鸟票”,“双十一”又跌价数十元,能退差价吗?市民呼吁:不保价应明确告知,演出票务营销要规范

买了“早鸟票”,“双十一”又跌价数十元,能退差价吗?市民呼吁:不保价应明确告知,演出票务营销要规范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吴泽顺 2023-11-19 14:10

演出票务营销宣传存在各种不规范,误导、诱导消费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消费者一旦下单即不可退款退票等霸王条款。

看演出提前买“早鸟票”,一定能享受到给力的优惠力度吗?近日,消费者刘女士投诉上海美琪大戏院利用“早鸟票”进行优惠宣传,受其误导,导致错过了双十一特惠,为此一张票多支付了86元。近期,针对演出票务促销是否保价的相关投诉明显增加,对此劳动报展开了调查。


消费者:“早鸟票”比“双十一特惠票”贵86元


“演出‘早鸟票’优惠力度最大,这是很多消费者默认的说法,谁知道双十一推出的特惠票更便宜!”刘女士告诉笔者,今年10月底,她在美琪大戏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购买了《天鹅湖》原价480元的c档早鸟票,票价为422元。11月1日,再度浏览公众号推文的刘女士发现,美琪大戏院推出了“双十一特惠票”,c档票只售卖336元,在早鸟票的基础上又便宜了86元。


笔者查询美琪大戏院微信公众号发现,在10月21日发布的“天鹅湖开票”推文中,美琪大戏院首次推出A至E五档门票,其中售卖为期4天的早鸟特惠票,在原价基础上共便宜34-106元不等;11月1日,美琪大戏院微信公众号以“天鹅湖双十一特惠”为主题再度发文,在原价基础上便宜了84-264元不等,折扣力度较大。目前,该门票价格已恢复原价。


天鹅湖“双十一特惠票”更便宜。图源 美琪大戏院微信公众号


那么,与双十一特惠擦肩而过的刘女士是否可以得到保价服务?刘女士提出了2套解决方案:“我希望剧院方要么对降价后的差价进行理赔,要么把门票全额退款于我,但目前他们只肯多送我几张员工票。”据刘女士转述,剧院方表示演出票一经售出概不退款,而且并未有明文规定早鸟票一定是最便宜的票,无法进行理赔。刘女士对此表示不解:当时购买早鸟票时理解这个价格是特惠,并没有被告知或提醒这不是最优惠的价格,既然如此为何不能退差价?


美琪大戏院:并未承诺“早鸟票”最优惠


对此,笔者致电了美琪大戏院业务部工作人员,其表示:“最近确有几位顾客向我们反映票价差价问题,我们也很重视,刘女士可能与我们存在沟通误会,剧院方愿意给到顾客一个退差价的售后方案。”该工作人员表示,由于业务流程所需,刘女士必须先购买“双十一特惠票”,后再对“早鸟票”全额退款,以此达到退差价的目的。


那么,美琪大戏院对于“早鸟票”与“低价理赔”究竟是如何确定规则的呢?对方表示,美琪大戏院并未承诺过早鸟票是最优惠的票价,也没有推出过所谓低价理赔、保价服务。“因为这次《天鹅湖》的开票时间与双十一正好碰上,考虑到时间节点确实比较巧,我们愿意给到顾客一个人性化的售后方案。”最终,经劳动报协调沟通后,刘女士按美琪大戏院的业务流程拿回了差价额。


事实上,刘女士的经历在近期“双十一”促销期间并非个案,有不少消费者购买了演出“早鸟票”后质疑票务平台不提供保价服务。日前,张女士在大麦网APP上购买了一张《三味》“早鸟票”,在其买票几日后,票价就因网站做活动出现大幅下跌。但是,张女士的“退差价”诉求并未得到大麦网的认可。截至发稿前,笔者多次拨打大麦网人工客服电话,均未有人接听。


演出票务宣传促销应明示是否保价


那么,“早鸟票”到底是啥?上海翰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玮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早鸟票”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概念也来自于国外,通常是指正式演出前的预售票,价格往往低于正价票,但不必然是“最低价”。除非商家在销售“早鸟票”时宣传诸如“最低价”、“最优惠价”或类似意思表示,否则消费者主张“差额补偿”较难成立。


消费者若想成功“退差价”,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如果商家在出售‘早鸟票’时承诺‘保价’的,则在商家以更低价出售的情形下,应向消费者退还差额。”金玮律师表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如若商家在出售“早鸟票”时虚假宣传表示“最低价”实施欺诈的,则消费者有权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要求商家“退一赔三”。


金玮律师提醒广大消费者,“早鸟票”这类宣传用语与概念,在实践中不必然是体现商家承诺最低价的意思,这只是一种票务预售的营销方式。消费者在选购时注意谨慎辨别,客观认识诸如“早鸟票”等的含义,避免产生认知偏差。


对此,有不少市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一些演出商家使用含义暧昧、语意不清的宣传用语,客观上确实容易误导消费者。如今,淘宝京东等成熟的购物平台上,很多商家都会在大促期间明示“保价双十一”或者“买高退差价”,而演出票务市场近年来逐步复苏并加入大促行列,但在营销宣传上仍存在各种不规范,误导、诱导消费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消费者一旦下单即不可退款退票等霸王条款。


不少市民据此呼吁,监管部门加大对演出票务销售广告行为的监督审查,避免使用有歧义的促销词,在推广页面醒目位置做好价格提示,不能提供保价服务的应明确告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减少消费者因被误导而认知偏差造成损失。


(文中刘女士为化名)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