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客流3万人次,今天有可能达到4万人次。”在东昌路轮渡站,外滩轮渡站党支部书记周薏骏表示。
上海轮渡东昌路轮渡站。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面向外滩,背靠陆家嘴,10月2日,有着“浦江第一渡”美称的上海轮渡东昌路轮渡站,乘客川流不息。来自八方的宾客,在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江上行之后,穿行在外滩和陆家嘴之间,感受着上海最美的风景。
“漂亮,真的漂亮!”渡船二层的甲板上,挥舞着国旗的小朋友,脸上满是笑意。
30年服务“看”到太多变化
“大家到这里扫码,请排好队。”上午10点半,陆金线浦西服务组组长、上海劳模陈旭丽出现在东昌路轮渡渡口。每逢长假,她和志愿者们都会来到这里,服务乘客和市民,维持现场秩序。随着浦江两岸的贯通,东昌路轮渡口成了市民游客不二的“网红”打卡点。
陈旭丽在渡口热心服务乘客。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关键太方便了!在陆家嘴白相好,从这里上渡船,就可直达浦西的外滩滨江岸线。”看着不断涌来的乘客,陈旭丽的声音大了几分,“排好队,注意脚下。”
陈旭丽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17岁初中毕业进入轮渡公司,在东昌路轮渡站“看”了近30年。
“以前这里附近全是矮房子,路面也是坑坑洼洼。哪像现在这样高大上。”陈旭丽说,自己见证了东方明珠从无到有,“三件套”建成的点滴,然后轮渡站陆续被高楼大厦包围。“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带来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我是游客,肯定也要被这里的景色吸引。”
轮渡站旁,浦东滨江步道横跨其上,有跑步的市民在这里稍作停歇。“我一般跑了20分钟,就会到这里歇一会,眼前是渡口,那是小时候的回忆,背后是繁华的陆家嘴,眼前是百年外滩,有种穿越历史的感觉。”住在附近的市民朱小姐表示。
云南阿姨轮渡口寻找青春时光
“女儿,给妈妈拍个照!”轮渡口,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招呼着一位年轻的姑娘,随后连续摆了好几个pose。
云南阿姨寻找青春记忆。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我们是云南人,9月30日到上海的,今晚准备去杭州。”姑娘告诉记者,妈妈年轻时经常来上海出过差,但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今年国庆前我们计划旅游,问妈妈想去哪儿,她想到的第一站就是上海。她说这里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不虚此行,太美了。昨晚我们看了浦江两岸的夜景,和我年轻时看到的,简直天壤之别。”阿姨笑着说,那时来上海出差,浦西到浦东只能乘轮渡,有时一天要乘好几回,“现在上海地铁四通八达,但我还是想来渡口,乘一趟渡船,那也是我美好的青春!”
跟着人流,从东昌路渡口走进渡船,脚快的年轻人迅速占据了二层甲板的最佳观景位置。而动作稍慢的,只能在一层透过玻璃朝外张望。
沈先生和夫人带着孙子享受“初体验”。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渡船上怎么这么多人!”一位老先生朝身边抱着小孩的老婆,用上海话小声嘟囔了几句。老先生姓沈,家住在虹口区。沈先生说,趁着节假日,老两口带着孙子到外滩玩,小孙子看到渡船一定要乘,于是在金陵东路渡口上了船,“没想到,小孙子还要再乘一次,觉得好看又好玩,没办法,只能回乘一趟。我们老夫妻也几十年没乘过了,感觉真的太不一样了,老小都是‘初体验’。”
“我爱你中国”刻进一辈子记忆
“每年的春节、五一、十一假期,我们这个轮渡口基本都会大排长龙。去年五一期间,单日客流超过6万人次,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万市民过江’的时候。”据周薏骏介绍,客流明显回升是浦江两岸贯通后,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在浦江边走走停停,然后一脚上渡船,就能到黄浦江的另一边,继续自己的休闲之路。
乘客在甲板上欣赏最美风景。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据悉,现在最网红的“东金线”航线,原先叫“陆金线”,从陆家嘴到金陵东路。1999年8月15日,浦东陆家嘴路轮渡站为支持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规划和滨江大道工程建设,南迁东昌路新轮渡站并投入运营,更名为东金线。1999年12月底,东昌路轮渡站新建工程竣工,成为上海最大的轮渡站。
“现在我们所有的渡口都焕新了,渡船也全部是空调船,乘客的体验感提升了不少。说到底,我们东昌路渡口客流多,还是因为祖国强盛,人民富裕了,否则哪来那么多人观光旅游休闲。”周薏骏表示。
咔嚓、咔嚓,说话间,周边的乘客不停用手机拍着江上的风景。而玻璃窗上“我爱你中国”五个大字,将成为照片最生动的背景,镌刻进一辈子的记忆。
头图为“我爱你中国”五个大字镌刻进一辈子记忆。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