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对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进行详细规范。
《规定》明确禁止使用范围,包括“六个禁止”: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设计)结构设计、研究(设计)选题、研究(设计)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与讨论和结论总结等;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禁止答辩委员、评审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涉及保密内容的,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禁止上传任何数据和图片到AI平台。
此前,一些高校也出台了大学生用AI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相关规范。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发布了国内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指南指出,学生在符合学术诚信的前提下,可根据自身学业需要规范地使用AIGC。学生需要将AIGC直接生成的内容与学生个人的学术贡献分开,并明确标注AIGC在学生学业相关任务中的贡献。对AIGC直接生成内容的部分需标红,直接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20%。在个人创作基础上进行润色、辅助编辑等行为不属于AIGC直接生成。
天津科技大学发布的有关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的通知也明确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避免过度依赖智能生成内容,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学校规定查重结果不得超过30%,AIGC检测结果显示的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学院将向超出AIGC检测标准的学生发出警示。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