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属于自己的顶级智慧工艺——榫卯工艺,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之魂。这一技艺留存千年的魅力之处在于:不用一滴胶、一颗钉,就能让建筑跃然崛起。
在上海闵行区华漕镇,就有这么一位沉迷榫卯文化的“木痴”——王震华。年过六旬的他是微缩古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当代鲁班”。在他手中,微缩营造祈年殿、赵州桥栩栩如生,古建筑神韵得到充分还原。如今,他更是亲自操刀,着手打造起了首个将中国传统榫卯文化与上海logo现代化城市形象相结合的文创作品。
微缩古建筑印证“木痴”一生贡献榫卯技艺的决心
王震华的工作室位于上海华漕镇一处不起眼的小屋内,如今,每一位有机会走进这里的人,在目睹了这些榫卯结构的微缩古建筑后,都会忍不住感慨:“巧夺天工!”
也正是因为亲眼所见,越来越多的人才真正明白,王震华自称“木痴”的原因所在。5年,是他做一个祈年殿微缩模型需要的时间。一生,是他贡献给榫卯这项技艺的决心。
王震华正在工作室内钻研榫卯结构。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在走近“木痴”王震华之前,势必要先知道何为榫(sun)卯(mao)。在他看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这两个字的读法和含义。
古代没有钉子,智慧的古人就发明出了榫卯。凸为榫,凹是卯,在一凸一凹之间,一转一合之际,连接得天衣无缝。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就会出现极为复杂却又十分微妙的平衡,它们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能纵横相锁,搭建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不仅极富延展力而且还不易断裂。
他在木条的缝隙中寻找可能,创造全新生命力
榫卯的“智慧”并不完全体现在外观上,它的使命也不只是填上缝隙这么简单,而是在缝隙中寻找可能,创造新的生命力。
这一点,恰恰和“木痴”王震华年过半百的人生十分相似,也造就了他强大的精神内核。
1958年,王震华出生在上海农村。从小就迷上做木工的他在16岁那年,拜一位80岁的老木匠为师,经常跟着师父去修复一些陈旧破损的建筑。但不久后,王震华发现自己严重恐高,无法登高作业,于是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职业。临别时,师父留给他一把鲁班锁。
就这样,小小的鲁班锁在王震华心中留下了印记,他的后半生也因此而改变。
后来,王震华改学机械设计,大专毕业后,成为一名工程师。多年来,王震华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古建筑构造的钻研,平时的爱好就是翻看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和《中国建筑史》。
在读书的过程中,他再次想起了师父送给自己的那把鲁班锁。“我把它全部打开研究,从鲁班锁里面得到很多的智慧。”王震华告诉记者,一把鲁班锁是由6根木条组成的,这就是他认为的榫卯理念。
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震华去参观了中国故宫建筑群,走到祈年殿时,他不禁看呆了。整体拔地擎天的气势一次次敲击着王震华的内心,当时,他就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做出一个祈年殿来。”
10万道工序、7108个零件,不用一滴胶一颗钉
改变从2010年起悄悄发生。那一年,王震华在距家18.6公里的青浦白鹤镇胜新村租了一间民宅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每天骑电动车2小时往返,开始尝试用微缩营造的方式制作全榫卯结构的祈年殿。
那一年,他52岁。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这位非遗人徘徊在有声和无言之间,为世人留下匠心求道的印记。
王震华坦言,自己之所以“跑”这么远,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扰民,最主要的就是能让自己能沉下心来创作,不被打扰。
“像这种全部用榫卯结构的作品,之前没有人尝试过,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的琢磨。”回想起15年前的点点滴滴,记忆涌上王震华的心头。
王震华耗时5年制作而成的祈年殿微模型。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王震华将模型的缩小比例确定为81倍,而且,秉承每件作品都要做到“零件不用编号,可以任意拆装”的原则,这就要求每一种相同零件的尺寸都不能有丝毫出入。
可说来简单,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等比例缩放,而是要呈现出古建筑的内外结构和神韵。
最先摆在王震华面前的难题,就是要制作出微缩模型祈年殿的结构图。于是,他数次往返上海和北京两地,查阅资料、推算结构、绘制图纸。终于,推算出了祈年殿全部构建的尺寸和结构形式。然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用CAD程序绘制出全套图纸。
测绘、制图、开坯料、出精料……在此期间,若有毫厘之差,都要重新来过。连王震华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做竟然花了足足5年时间。
5年时间,王震华不用一滴胶、一颗钉,历经10万道工序,7108个零件,制作精度0.02毫米,前后修改了4版,最终完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微缩营造祈年殿,并一举夺得“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
“7108个零件中,最小的零件的宽度只有1.5毫米。”王震华细数着当年自己用双手打磨出的这些零件,感慨万千。哪怕只是一扇宽12毫米、高32毫米、厚4毫米的小门窗,也能精细地被拆解成8个零部件。而且,窗上还有雕花,门窗都可以自由开合。
一扇12毫米宽的门窗也能精细地被拆解成8个零部件。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当初,为了把零件打造得更为精巧细致,需要用1.5毫米的刀具来切割,可市场上根本没有现成的刀具,就专业连定制的师父都说“这么小的刀根本没法做出来”。
最终,王震华只能自己用砂轮手工磨制。于是,他用最便宜的二手钢刀,先后制作了300多把特制刀,最细的刀头仅仅只有0.8毫米。
每天工作10小时,一年只休息10天,这样的沉淀,王震华坚持了整整5年。在此过程中,他一共花了4吨的木材,烧毁了三个版本。
“可以说,祈年殿是我第一次真正将榫卯技艺和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运用到‘实战’之中。”王震华这样形容自己的第一件作品。
此后,王震华又按照1比50的比例,花了两年时间,营造了微缩版的赵州桥,总共用了7169个零件,包含12组鲁班锁。而且,桥上小拱圈的最小零件只有1.2毫米,打破了此前微缩模型祈年殿零件1.5毫米的纪录。
微缩版赵州桥上的小拱圈制作难度更大。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这件作品则充分体现出了榫卯在力学结构上的运用。搭建完成后,还能承受60斤的静态压力,被称之为“能走人”的微缩版赵州桥。
最近,王震华又在着手制作岳阳楼的微模型。他坦言,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一个作品了,“我做的不是‘快餐’手工,而是一件艺术品,精雕细琢的过程所需要耗费的精力、忍受的寂寞,以及度过的漫长岁月难以细说。”
用榫卯雕琢时光,用匠心传承文化
在王震华看来,很多人将榫卯概括为“凹凸”,这是将榫卯扁平化理解了。“我理解的榫卯,是中国传统的工程技术系统,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其中更蕴含着浓厚的中国哲学思想,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王震华说。
一双满是老茧的双手精工细雕制作出了祈年殿微模型。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我们可以学习了解古代匠人在制作物品、营造建筑时给出的解决方案,但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王震华直言,对于当时当下的问题,需要运用榫卯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传承的榫卯技艺才算“神形兼备”。
66岁的王震华坦言,他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这些认识和了解,并且爱上榫卯和微缩营造技艺这些非物质文化。
“这两年,我的肩周炎越发厉害了,如果不把制作精细化榫卯零部件的磨刀工艺传承下去,那榫卯工艺怕不是又要无人问津了。”在王震华的话语中,你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一种匠人精神。
王震华正在向徒弟沈瀚东传授相关技艺。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
于是,他正在“抢救性”地将自己一生钻研所得的磨刀工艺传授给徒弟。如今,在王震华的工作室里,徒弟沈瀚东也在不断钻研榫卯技术。
可以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王震华用榫卯雕琢了时光,用匠心传承着文化。他的故事足以证明,工匠精神并没有在这个时代消失,真正愿意践行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头图为王震华使用榫卯结构耗时5年制作而成的祈年殿古建筑微模型。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