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交主题彩车装点着城市,跳动着青春时尚的音符。对于老上海人来说,上世纪乘坐公交车的场景是依然挥之不去的记忆,从手举“慢”字旗的售票员,再到“推屁股”上车等那些事。但如果要问对哪种车型让人念念不忘,“巨龙车”当仁不让。
“巨龙车”曾经风光一时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缓解“乘车难”的问题,上海引进了一批两节车厢的大容量铰接式公交车,由于车长14.8米,是一般车的两倍,人们就称之为“巨龙车”。它的车厢可以容纳140人左右,是当时单节公交车车厢载客量的两倍,渐渐成为那个时代上海交通的主力车型。
与其他类型的公交车不同,“巨龙车”有两节车厢三扇车门,前后门各有一个售票员的座位,由两名售票员分工负责。两节车厢之间底部用铰接盘连接,侧面则是用像手风琴一样的油布折篷连接,这样便于车辆在狭窄的马路上转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市铰接式公交车保有量达到最高值。据有关资料显示,1992年,上海有铰接车5038辆,为历史之最,占当年公交车辆总数的七成。
香蕉座最受小朋友喜爱
对于“巨龙车”,让上海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节车厢当中的铰接盘位置上的香蕉座了,这也是”巨龙车”的典型标志。
叫它香蕉座是因为一开始这种座椅真的长得像香蕉,长长的三人座,稍微有点弧度,就像一根咖啡色的香蕉。当车辆转弯的时候,铰接盘会随之转动,人坐在香蕉座上就像在玩公园里的转椅,非常有趣,因此,当时的小朋友热别喜欢坐这个“香蕉座”。后来它又改成背靠背式的两个单人座,但“香蕉位子”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
香蕉座也有缺点,车子转弯的时候,香蕉座边上的车厢地板上会露出一个洞,不小心人会掉下去,所以每次坐在香蕉位子上的时候,大人总是会很紧张地在旁边护着,就怕小孩子顽皮,掉下车厢去。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乘客,公交公司又将车内靠窗和最后一排的座位拆除,“巨龙车”就变成了“大篷车”,“大篷车”一般都用在早、晚高峰时段。而当年最风光的“大篷车”要数淮海路上的26路,因为它最高峰时,发车间隔仅45秒,而且是同时发两部车,一部到市中心的柳林路调头,另外一部才开去终点站外滩。
2020年8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03年年底,上海最后8辆铰接式公交车服役期满退出运营,最后一辆“巨龙车”进入博物馆——但这并不是铰接式公交车的历史结束。2008年,为了承载更多客流,同时为筹备中的世博会服务,浦东公交购置了10辆柴油“巨龙车”,在85路上线运营。
85路“巨龙车”分两节车厢,前、中、后三扇门,中间下客前后上客,核定载客量163人。“当时浦东大道上的几个渡口,高峰时客流量很大,85路‘巨龙车’一辆车上最多时有200多人,远远超出普通车型50到80人的载客量,相当于地铁6号线一节车厢的载客人数。”浦东杨高公交相关负责人回忆道,“‘巨龙车’缓解了金桥至陆家嘴地区乘车难问题,同时也是世博会大客流疏散预案中的重要一环。
在运营了12年后,2020年8月24日,85路柴油“巨龙车”正式退役,上海巨龙公交车的时代画上了最终的句号。
头图为满载上海人回忆的“巨龙车”。久事公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