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自然共生:2025我的自然百宝箱”年度公众科学活动正式启动,活动聚焦“公众科学创新实践”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双核主题,通过五大子项目构建公众参与的科学实践网络,为全球超大城市中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上海方案。
“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品牌已经连续开展9年,累计吸引超470万人次参与,培育公众科学家百余名,形成“科学家-公众-青少年”三位一体的参与网络。本年度活动依托“听见万物”小程序平台升级,构建“五位一体”的公众科学体系:
1. 科研数据采集:开展“上海昆虫家谱”更新、“上海蝴蝶监测”、“赤腹松鼠调查”、“动物路杀调查”及“崇明东滩鸟类调查”五大项目,延续“公众参与科学”模式。2024年已通过该平台收集昆虫记录超9000条,助力《上海昆虫名录》新增400余个本地物种。
2. 数字平台迭代:引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盟图片搜索引擎”,优化“听见万物”小程序的AI物种识别、数据可视化及排名机制,该平台现有注册用户4万人,累计收集数据2.4万余份,已成为长三角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的枢纽。
3. 科普教育创新:推出“城市昆虫挑战赛”及“校园公众科学计划”,打造博物馆-学校-社区联动的自然教育网络,将配套开展30余场工作坊、科普讲座及“城市昆虫”主题展览。
4. 青少年培养:通过“自然联络员”制度,联动馆方“青少年科学诠释者”“科学家面对面”“一平米博物馆”等活动,构建阶梯式科学素养培育体系。
5. 区域科普协同:作为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主版块活动,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将“城市昆虫”展览等科普资源辐射至周边城市,推动跨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记录。
图为活动现场的昆虫标本展示。劳动报记者王嘉露 摄影
即日起,市民可通过微信搜索“听见万物”小程序,完成注册并选择参与项目,持续参与年度项目的志愿者将有机会获得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组委会认证的志愿服务时长,项目组颁发的年度优秀公众科学家证书等。
头图为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