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葛耀君:顶起中国桥梁抗风设计“脊梁”!同济“桥梁世家”传承接力,赢得世界认同

【名师】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葛耀君:顶起中国桥梁抗风设计“脊梁”!同济“桥梁世家”传承接力,赢得世界认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谢静怡 2020-06-16 12:35

从教30多年来,葛耀君培养了一批批桥梁行业翘楚。

【名师聚焦】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桥梁工程和风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兼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主席、国际风工程协会(IAWE)执委会执委。

【名师风采】

在葛耀君身上,有很多耀眼的标签: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主席、上海市劳模、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在葛耀君心里,最看重的是他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的教师身份。从教30多年来,葛耀君培养了一批批桥梁行业翘楚。在科研领域,他带领团队,先后主持了上海卢浦大桥、东海大桥、舟山西堠门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30多项,使中国桥梁结构抗风设计研究走在世界领先行列。

重要的知识点说三遍

日前的一个早上,葛耀君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给本科生视频授课。当天正好讲到桥梁结构组成,葛耀君强调:“大家还记得之前讲过桥梁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吗?这个知识点很重要,桥梁专业的学生都要记住,重要的事情讲三遍。”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笑了起来。透过麦克风,笑声传到葛耀君耳中,通过多年来与学生培养的默契,葛耀君知道他的话达到了效果,继续下一段落。葛耀君就是通过这样幽默又不失严肃的方式,帮助学生对重点知识加深记忆。“一般一个知识点在第一次课时讲完,我会在第二节课开始把重要的知识点再重申一遍,每个单元结束后再回顾整个单元的重点,这就是第三遍。”葛耀君说。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在听课中就把重点地方复习了。

除了对重点部分的看重,葛耀君授课中会适当举例,通过实物建筑让课程变得更生动。比如讲到桥梁设计时,葛耀君说:“大家看一下咱们同济大学的南楼或北楼的教室,跨度小楼板可以,跨度大了光靠楼板是不行的,还要加上过梁。这个梁的设计就是桥梁的做法,跨度越大,梁高也会越高。”本是枯燥的结构设计,如果只凭书本和理论,很多同学会感到头痛。通过葛耀君的巧妙比喻,大家看到实物后,第一时间明白了桥梁主梁的设计思路和样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

无论是教学计划设计还是细节的处理,葛耀君的用心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在同济大学,每年都会举办“你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评选。近几年,葛耀君连续入选。而他也同样以热诚回馈学生,虽然教学、科研安排得很满,在学校里,学生组织的讲座,每次邀请他,只要有时间他都会积极配合。

解决虎门大桥“抖动”问题

葛耀君的导师以及导师的导师都是国际著名桥梁工程的专家,他自豪地称自己来自“桥梁世家”。刚过去的6月9日,是虎门大桥23岁的生日。这座桥是由前同济大学校长、葛耀君导师的导师李国豪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参与建设的,早在1991年,李校长坚持“中国的桥中国造”,促成虎门大桥由中国公司自主建设,成为我国第一座大跨度悬索桥。

因为对虎门大桥有着特殊的感情,在5月5日听到桥面发生振动的消息,葛耀君高度重视。“大概是在5号下午4点半左右,接到虎门大桥建设单位总经理的电话,详细描述现场情况后,我告诉他马上封闭交通,撤掉桥上的水马。”紧接着晚上8点半参与线上专家会议、6号召集负责原风洞实验老师查找风振原因、7号派课题组一位老师和一位研究生到现场查看情况…… 从振动开始,葛耀君实时关注虎门大桥情况,但始终没有找到原因。直到8号,葛耀君决定亲自到广州看一下。“当时做好决定,给学校打好报告,乘坐9号上午的航班11点半到达广州。为了赶时间,从机场出来后马上打了个出租车,直奔虎门大桥。”

到了现场,葛耀君第一时间上桥查看,得出结构阻尼比下降导致涡振的初步结论。葛耀君做了个比喻:“虎门大桥的涡振就像病毒传播,传播率很大但是致死率不高。而增加结构阻尼就像防疫病毒的疫苗,但是需要时间研发,所以先采取临时措施,就是先给大桥带个口罩——桥面两侧栏杆顶部安全抑流板。”

在广州的6个晚上,有两个晚上葛耀君都是凌晨两三点钟睡觉,一次是为了主持第二天的结构安全专家评审会议,另一次是为了汇总风洞试验和现场实测的结果。“既要找到科学原因,也要让大家能够听得明白,需要准备大量资料。”经过采用抑流板和水箱等临时措施并反复验证后,虎门大桥在5月15日通车。事后,广东虎门大桥有限公司向葛耀君写了感谢信:您带领同济大学抗风团队不辞辛劳驻守一线……特致信对您高超的专业技术与崇高的道德品质表达敬意。

多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从1995年以后,葛耀君转入风工程和桥梁结构抗风领域的研究,由此开启了与风洞二十五年的相守。需要防抗风的桥,主要是跨度超过400米的斜拉桥和悬索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10座斜拉桥和悬索桥中,各有6座在中国,中国处在了大跨度桥梁抗风设计研究的最前沿。”

葛耀君和团队相继解决了世界上多座大跨度桥梁的抗风关键技术问题,他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上海卢浦大桥、东海大桥、上海长江大桥、舟山西堠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大跨度桥梁中。

葛耀君出生于上海,对于小时候的台风天气记忆尤深。“上小学时,每次大的台风天,学校都会通知不上学。”葛耀君回忆。“一旦市区有台风,上海卢浦大桥可能会有涡振问题。”当初在解决卢浦大桥抗风问题时,葛耀君带领团队,创造性提出了隔流板涡振控制方案,并在大桥上设置预留件。此外,东海大桥的主航道桥、颗珠山桥以及舟山西堠门大桥等都采用了他们团队研发的风振控制技术。这些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也为大桥的建设节省了一笔不菲的开支。

今年已经62岁的葛耀君,讲起参与设计过的桥梁如数家珍。如今,让葛耀君最为自豪的是,中国桥梁依靠自主建设取得的建造实力,已经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并走在世界前列。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