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暑 |王萌萌:凉友招清风

来源:劳动报 发布时间:2024-07-12 13:28

摘要: 此季人体本应隐伏以避暑,也就是多休息、少消耗。

映日荷花别样红 摄影 龚礼明


小暑前夕梅雨歇,真正的炎夏炽烈而来。民间老话言:“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按照传统历法,将二十四节气与干支纪日结合来看,“夏至三庚入伏”,也就是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起始,如此推算,今夏自7月15日起,至8月23日结束,三伏总共将持续40天。


唐朝颜师古注《汉书》云:“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开,故为藏伏,因名伏日”。此季人体本应隐伏以避暑,也就是多休息、少消耗。但在这滚烫的夏季,总有股不可抗拒的巨大能量在激荡,促发着人们去拼搏、奋进,也去玩乐、探索。


行道树的绿荫遮天蔽日,墙边一茬茬月季、凌霄攀升怒放,蜀葵与波斯菊昂着缤纷明媚的圆脸。河边江畔苇草疯长,田田莲叶挤挤挨挨铺满碧池,翅羽未全的亚成小鸟与体色浅嫩的新蛙不知疲倦地比嗓子,奶声奶气的鸣唱交织起伏至深夜……三伏天的空气中充盈着破除万难趋向于壮大和成熟的勇猛与热烈。


此时户外活动要防晒防暑,空调房间久坐又容易湿气过重周身不适,人体还是应遵循天时适当出汗才得将息。一日傍晚去散步,周身汗湿后寻个阴凉处休息。旁边长椅上来了祖孙二人,红裙子小女孩靠在奶奶膝头,奶奶手持一物轻摇,是把老式蒲扇。微微凉风也有些许传到我这边,霎时间,我好像看见自己的童年,夏日午后或夜间,我的奶奶也是如此摇动蒲扇为我招凉、驱蚊。


回家后,我也找出去年夏季网购的蒲扇,坐在阳台上,边扇风边怀念往昔。而后又在遐想,蒲扇这类物件,看似最平常,却久经世事变迁而不被淘汰。它们是怎样诞生的,如何随人类文明走过了漫长岁月,又为何能在空调普及的今天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呢?

障日引风广开视听


追溯扇子由来时,首先想到多年前的亲身体验。那时候在云南红河州大山里走访乡村小学和贫困学生,滇西高原的超强日晒加上干热河谷的湿气蒸腾,使长时间户外行走成为一种身心考验。但在山野,就地取材降温解暑并非难事,路边随手摘下芭蕉或棕榈叶遮阳扇风,多这一点碧绿生凉就可抵消不少酷热煎熬。此法泛舟时更适宜,圆大肥厚的荷叶胜过世间一切人工制作的凉帽、阳伞,扇风时,还可隐约闻见清香。


远古祖先如何发明扇子便显而易见了。烈日炙烤之下、酷暑难耐之时,蚊虫侵扰之际,随手摘取植物的叶子或者禽类的羽毛,先是直接使用,继而稍作加工,用以招风纳凉,遮阳取荫、驱赶蚊虫,这便是扇子的雏形。


羽扇纶巾名士风骨


80后一代,不少人和我一样是看着古典四大名著电视剧长大的。1994年播出的《三国演义》中,最令我敬佩的人物是诸葛孔明。孔明出场必持羽扇,一挥便可舌战群儒、神机妙算。后来读六朝文章,我又将羽扇纶巾的形象与魏晋风骨联系起来。


在《扇子史话》中,沈从文先生说:“魏晋南北朝时期,‘麈尾’‘麈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继出现。”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制成,后来用八羽、十羽并列,且加了长木柄。麈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的含义。


魏晋名士大多崇尚玄学,好老庄之道,而佛教亦是此时兴盛起来,于是麈尾渐渐和宗教有了关系。或许是鸟羽的获取远比麈尾更便捷也相对人道,唐代起麈尾扇日渐式微,除古代帝王、高士、神仙、僧侣的图画中还有出现之外,日常生活中已极少使用,羽扇却一直沿用至今。


李白去山里乘凉,随手带着白羽扇,只不过没扇几下就烦了。他在《夏日山中》说:“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般放浪形骸,直追竹林七贤,也只有谪仙人做得出。


白乐天的《白羽扇》一诗赞美道:“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夸了半天白羽扇的好,还把麈尾扇和蒲葵扇批评一番,可见对白羽扇之偏爱。


东坡的“羽扇纶巾”之名句在此不再赘述。想必他夏日吟诗作词、挥毫泼墨、雅集唱酬、山野行路之时,手里少不得轻摇羽扇,只是头上戴的是他自己设计的头巾,一不小心又引领了时尚。这种头巾后来被称作“东坡巾”,与白羽扇相配,儒雅沉静又从容飘逸,确实是后人眼中颇为典型的名士风度。


团团如月脉脉柔情


有一种扇子的符号性更强,但凡出现便令人直接联想到古代仕女。在国际时尚界,这类扇子是中国传统风格的一种象征,那便是团扇。


自战国晚期到秦汉,扇子的制作工艺日渐丰富成熟,形制分为方、圆两类。晋代张载《扇赋》中又谓:“裂素制圆,剖竹为方。”由此可知,方扇应为剖竹编制,圆扇应为素纨做成,也就是团扇。这类扇子以竹篾或金属丝为圆框,蒙上扇面。扇柄居中夹持,左右对称。扇面以绢、纨、绫、罗等各种丝织品制成,故而又可称为绢扇、纨扇、罗扇等。


最早借团扇抒发情思的是一位才女。此女出身名门,其父班况在武帝时曾抗击匈奴立下功勋,她自幼秀丽聪慧,尤善诗文。汉成帝刘骜即位后,她被选入宫,不久得宠,赐封婕妤。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入宫后,皇帝移情新欢。为远离后宫争斗,班婕妤自请入长信宫侍奉太后。她闲暇常以诗文遣怀,大部分作品已佚失,仅存几篇中以《怨歌行》流传最广,此诗又称《团扇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意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皎洁如霜雪”“团团似明月”乃作者品格、姿容的自喻,而“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是对短暂恩爱的追忆。时节更替、四季轮回不可抗逆,秋凉驱散炎热之际,便是团扇被搁置遗忘之时,犹如帝王之爱从来不长久更难专注。绥和二年三月,汉成帝崩于未央宫,班婕妤自请入成帝陵守墓,一年后,班婕妤病逝,时年不足五十,葬于成帝陵中。


南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著作《诗品》中将班婕妤列入上品诗人。此后历代文人,不少人叹惋其贤德与才情,将其生平作为典故入诗,而“团扇”几乎一度成了“宫怨”或者“闺怨”的代名词。


但实际上,团扇并非总与哀怨凄恻的情境相关,也不总在女子手中出现,它还曾是唐宋士大夫们生活中兼具实用和玩赏性的必备物件,只不过团扇形制材质与东方女子之美尤为契合。


在唐代画家张萱和周昉所作的仕女图中,多见贵族女子持团扇的局部,那细长的手柄、浑圆的扇型、素白或彩绘、刺绣的扇面,与盛唐美人丰腴妩媚的形貌、雍容华贵的气质相得益彰。此后历代仕女,无论是才女如李清照,还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众姐妹,皆少不了团扇的陪伴和衬托。时至今日,女子着传统服饰,手持一把团扇似乎便能唤起些许血脉传承的含蓄矜持,举手投足间都平添些许温柔娴雅。


文采锦绣开合自如


两宋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至巅峰,工商业经济蓬勃兴盛,此时团扇已普及至社会各个阶层,宫廷贵族与士大夫之间流行起在绢本扇面上写书法或作画。


徽宗赵佶是个团扇书画痴迷者,曾作《草书纨扇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扇面书法作品,专为扇面所作的《枇杷山鸟图》是其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在宋徽宗的引领和推动下,天下丹青名家纷纷投入精力心血于画扇之上,形成了画扇、藏画扇、赏画扇的艺术风潮。


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扇面创作恰好与绘画的发展趋势同步。从北宋至南宋,中国画正在从全景向微观、从远观向近察,从长卷、立轴向册页、小品,从以大观小到以小见大,从端严、肃穆、恢弘向平和、闲逸、自然转变。小巧的扇面尺幅有限,反而能使作画者更集中精力去体察,以对一草一虫、一瓜一果细致入微的描摹勾勒、设色点染来表现万物生灵的纯真意象,传达内心幽微而深切的情感。


明代之后,折扇自日本传入,起初被边缘化。折扇扇面书画在明朝中后期蔚然成风,盛产折扇的江南一带,名士才子的风度才情都可从折扇书画间窥见一二。“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皆有大量扇面书画作品流传于世。清代众多画家流派、文人墨客如“清六家”“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无不热衷于折扇扇面的创作。近代以来,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等名家,也都创作过不少折扇扇面作品。


在扇面上挥毫泼墨时,画家用笔往往更少拘束、更为松弛,而由于尺幅和形态的限制,又须在立意与构图更为精妙。笔简而意丰,乃书画家技艺、修养、当下心境和精神追求集中而即兴的迸发式体现。扇面虽小而气象万千、意蕴无穷,所谓“纳须弥于芥子,容千里以咫尺。”


与折扇扇面艺术同时兴盛的还有其相关工艺,比如不同材质的扇骨、扇面、扇坠、扇匣、扇囊的设计制作,其中涉及木头、竹子、蒲草、棕榈叶、金属、各类天然玉石珠宝的雕刻、丝织品的织造和刺绣、缂丝、镶嵌等传统手工艺。江苏的檀香扇、广东的火画扇、四川的竹丝扇、浙江的绫绢扇被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各有一套精妙绝伦的技艺传承至今。


小小一柄扇子,凝聚了文士、书画家、工艺家、民间手工艺者等无数人的学识、才华、智慧和劳作,成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综合性艺术品。可佩于腰间,可藏于怀袖,可招风遮面,可把玩品赏,可用以抒情遣兴,可作为社交之礼馈赠。难怪折扇不仅在国内风行,在17、18世纪的欧洲还曾是宫廷中最时兴的装饰品与纪念品。


如今,扇子的黄金时代终究一去不返,但它们依然不离不弃地陪伴在我们身侧。古人曾给它们取昵称叫作“凉友”。《清异录》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


占据消暑主场的空调,出风虽强劲却总觉得生硬,不及人手摇出的风温柔体贴。我们不妨在气温不那么高的晨起或晚间,试着关了空调,寻一把扇子来轻摇,体味那种不徐不急、分寸刚刚好的淡远与悠然。若是能为身边人引风招凉,或是将一腔真情倾注笔端书画于扇面上寄给远方惦念之人,那便不曾辜负这个夏日的竹影荷波、蝉鸣雨落,也不曾辜负那从汉唐吹拂摇曳而来的蕴藉风流、方寸情深。



责任编辑:卓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