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7日是著名音乐家聂耳逝世八十九周年纪念日,这使我不由得想起近六十五年前,妈妈带我去观看《聂耳》电影时的情景。
《聂耳》电影海报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是在1959年10月的一天。那时,我才六岁,没有上小学。当时,妈妈拉着我的手离开顺天村家里,我们穿过江阴路进入同福里到南京东路的大光明电影院。
看电影期间,妈妈轻轻哭泣,她还不时用手帕在脸上擦,这时,我摸出手帕转身为妈妈擦眼泪。我知道妈妈性格很刚毅,她怎么会伤心呢?我感到疑惑。
聂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7日)
那天,我们回到家里,妈妈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我:“聂耳是我二哥张士厚的中学同学,二哥和聂耳是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班同学。记得,在我读小学时候,一天,二哥带回来一个男同学。他高高的个子,英俊的脸庞,整齐的头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对母亲非常有礼貌。他每次来我家,总是彬彬有礼地向我母亲问好。自然,母亲也十分喜欢这位小客人,不是让我倒茶,就是留他吃便饭。随着来我家次数增多,他便成了我家的常客,我亲切地叫他聂耳哥,他总是笑嘻嘻地喊我小妹。我最初对聂耳好感,还是因为聂耳吹笛子非常好听。听二哥说,聂耳的笛子是在姓邱的木匠邻居那里学的,邱木匠吹得一手好笛。从小有音乐天赋的聂耳很有毅力地学吹笛,他经常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学,很快就把笛子吹得出神入化。关于他为什么改名聂耳,有好几个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小时候就能把听到的歌曲唱出来,别人因他博闻强记,而他的姓氏又是三个耳字,便叫他耳朵。又说他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人物的讲话、动作,女孩子们常常被他模仿得面红耳赤,因而笑骂他是耳朵,意思是:凡是被聂耳听到的,没有不能模仿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年幼的聂守信对音乐特别敏感,只要他耳朵听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久而久之,大家便都戏称他耳朵。他从事音乐创作后,便改名为聂耳。”
“自从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以后,全国各地陆续掀起抗日救国的热潮,这段时间一到晚上,聂耳就来我家,比平常次数增加很多。为了不影响我们休息,他和二哥总是站在门外商量大事,我有时也隐隐约约地听到他们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准备横幅标语之事。直至1935年夏季的一天,二哥急匆匆地回家告诉全家人,聂耳在日本遇难了,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惊吓到哭出声来,全家人也为此沉浸在悲痛之中。”
“后来,我读中学时了解到:聂耳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参加济难会时秘密加入中国共青团,中学毕业后第二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聂耳创作了《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毕业歌》《打长江》《卖报歌》等充满爱国激情和富有劳动人民感情的歌曲。1935年初,上海电通公司拍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聂耳为这部影片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其正式定为国歌,2004年写入宪法。”
妈妈还说:“遗憾的是,聂耳当时答应给我讲爱国人士的故事和教我学吹笛,这都成了过去。”
妈妈生前于1953年、1995年、1999年三次回到昆明,当时都安排时间去西山聂耳墓地献鲜花,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