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散记|王萌萌:安得万里裘

岁时散记|王萌萌:安得万里裘

来源:劳动报

频道:文华

作者:王萌萌 2024-11-07 14:58

立冬后,酷寒将至,此季尤为思念远方的家人和友人,也祝愿每个心有牵挂的人都能身暖心安。

今岁秋,沪上物候多异常,前半秋余暑难消、桂花迟开,后半秋台风频繁、红叶零落。然而寒来暑往、盛极而衰是自然铁律。霜降后秋杪,湿寒之气日渐壮大,江南的冬总是随着连绵雨水而来,又到了不得不抽空倒换御寒衣被的时节。


每年此季都恰逢“双十一”购物节,近两年在日常消费中,越来越注重实用和功能,穿着上购买最多的是适宜日常运动和户外旅行的服装。在某平台下单了一件软壳冲锋衣,隔日便收到货。试穿时便想,相较商品丰富、物流便捷的现在,古代科技落后、产量低,纺织品上只有天然材质可以使用,那么古人在凛冬穿什么,铺盖什么?这还真值得去好好探究一番。


“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关于人类最早的衣物,《礼记·礼运》说:“未有火化,食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如此看来,以动物羽皮遮体御寒的习惯,从漫长蒙昧的原始社会一直沿袭至今。


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商代后期遗址殷墟中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裘”字的甲骨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裘”,皮衣也。古人还称“裘”为“皮裘”“裘衣”“毛裘”“毳裘”……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三·湖心亭看雪》中写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虽是千古妙人,但若无这“毳衣”也就是裘皮大衣和火炉两样保暖神器,恐怕是不会在连下三日大雪之后跑去西湖中间的亭子里看雪的。所以说,搞文艺情调需要一点物质基础。


近几年流行的皮毛向外的裘衣,在古代曾是主流。不过古人穿裘的时候,外面要加一层罩衣,称作“裼衣”,也叫中衣,是冬季礼服的标配。《论语·乡党》称:“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黑色羊皮衣服外配黑色罩衣,白色鹿皮衣服外配白色罩衣,黄色狐皮衣服外配黄色罩衣,这么看来,孔夫子对服饰颜色搭配的要求是顺色和谐,乃中庸之道的体现。


狐皮和貂皮因为保暖性能好又柔软细腻丝滑,素来被视作顶级皮料。能穿貂皮大衣的人通常来说非富即贵,至少也得是士族阶层。那么普通百姓可以穿什么裘衣呢?《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说法:“冬日麂裘,夏日葛衣。”《中国古代服饰辞典》释“麂裘”称,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装。可见当时,鹿裘与用葛草纤维织布制作的“葛衣”一样,都是老百姓穿的普通衣服。


读唐宋诗词,“狐裘”与“貂裘”总是出现在边塞或者军事题材的作品中。唐岑参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说:“狐裘不暖锦衾薄”,“锦衾”也属于奢侈品范畴,这是在说胡地之寒冷连最上等的御寒衣物和被子都难以抵挡。苏轼在密州打猎时写下的那首《江城子》里面,说自己“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一方太守得意时的豪情万丈。而真的带过兵打过仗的辛弃疾,在《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中说:“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既是分别之际对远行友人的不舍,也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怀。


“闲行著褐衣,纸被白似云”


除了裘衣,古人在御寒衣物上还有别的选择。


蚕丝之细决定了丝绸的质地,织一匹厚丝绸所费时间人工物力极高。故而厚丝绸也成了奢侈品,以丝绸制品来保暖是皇家名门、高官巨贾的专利,连普通的官商家庭都承受不起。普通百姓在大部分时间里,只能以葛、麻这些植物纤维做成的布制衣御寒过冬。


翻阅古代文献典籍,时常能看到“褐衣”一词。褐衣就是粗布衣,最早是用葛、兽毛制成。春秋末年,品种多且适应性强的麻种植取代了品质单一且不适应寒冷气候的葛,于是后来“褐衣”指用大麻、兽毛织成的衣物,这是贫苦、地位卑微者的穿着。


有个成语,可说明“褐衣”的意思。《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年空室蓬户,褐衣蔬食。”这里“褐衣蔬食”的字面意思是说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形容生活清苦。后来“褐衣”成了平民的代称,与“布衣”比似乎更古雅一点,这个词也在文人墨客的演绎下,逐渐成为一种淡泊的心境和隐逸生活的象征。


王昌龄在《击磬老人》一诗中形容道:“双峰褐衣久,一磬白眉长。谁识野人意,徒看春草芳。”“……独坐看书卷,闲行著褐衣。早蝉庭笋老,新雨径莎肥。各离争名地,无人见是非。”这是张籍对自己褐衣生活的描写,虽冷清,却也自在。


褐衣因原材料纤维太粗而空隙过大,若是在严冬很难抵御寒风。在棉花未传入普及之前,古人制作冬衣冬被的时候,在两层粗布当中填充的是丝絮。李白《子夜吴歌·冬歌》说:“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生动地描绘了女子为征夫赶制冬袍的情景。


除了丝与麻之外,早期人们还用木棉花絮来充填枕头和衣服。木棉花的果实和棉花一样,蓬松多丝,能用来纺布,也能用作填充的材料。不过,木棉纺织技术过于复杂,保暖性能也不佳。


唐、宋两朝六百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麻的种植一部分让位于更重要的粮食种植。恰好此时中国的造纸技术发展迅速,有了重大创新。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御寒、耐穿且特意加厚的纸衣,叫作“纸裘”。唐代的纸衣取材于麻纸,它的纤维强度高,既抗老化,又能防虫;宋代改成用楮皮纸制作,纸裘变得更加耐磨,不仅可以抵御风寒,透气性还好,造价也十分便宜,于是市井小民、士兵、小吏以及僧侣纷纷穿上“纸裘”御寒。


宋代才子苏易简所作的《文房四谱·纸谱》记载:“亦尝闻造纸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水,令热熟阴乾,用箭干横卷而顺蹙之。然患其补缀繁碎,今黔歙中,有人造纸衣段可如大门阖许。近士大夫征行亦有衣之,盖利其拒风于凝冱之际焉。”用此工艺制出的纸衣,柔韧性和舒适性上都较以往有了极大改善,不仅在中下层平民中十分流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对纸衣也是趋之若鹜。


大诗人陆游的《庵中杂书》中记载:“纸被无声白似云”,是赞美上等的纸衣色泽洁白如云,且像布衣一样轻柔舒适。


“松郡之布,衣被天下”


不论是粗布丝絮,还是纸制衣被,舒适度和保暖度都远不能与棉花制品相比。考证后可知,棉花早在魏晋南北朝便传入了中国,但直到元明时期才逐渐取代丝麻,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我国最早种植棉花较多的有两处,分别是新疆高昌一带和云南哀牢山一带。后来棉花沿两条道传播,北面往陕西、黄河南北,南面往澜沧江、珠江、长江流域。唐宋之际,棉花被移植到中原地区,但一度被当作观赏植物,种植在庭院之中赏其花卉。宋代,棉花开始成为丝麻之后的第三位天然纤维作物,但因产量少而珍稀。


宋末元初,棉花开始被大量种植。元政府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见棉花的种植生产和使用已遍布全国。


经历宋、元、明三代,棉花取代了丝麻,中国人逐渐从穿“绵袍”变为穿“棉袄”。


随着纺织行业的发展,棉田量迅速增加。在沪上生活了十多年,今春又迁居松江,在此我难掩激动地提起一位每个中国人从小就知道的伟大女性,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黄道婆是宋末元初人,祖籍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曾在海南崖州居住40年,向当地黎族妇女学习了棉花纺织技艺。回家乡后,她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在松江还无人了解,于是引导乡人进行棉花的种植生产和加工,并研发制作了更先进的纺织机具。


明代的官方扶持,使淞沪一带棉田量迅速增加,可以说这是促进后世长三角地区经济崛起的基础。据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徐光启《农政全书》所述,淞沪地区17世纪前期棉田数量约为100万亩。明末清初的相关统计,此地区的棉田占了耕地面积的70%。上海地区在明清时代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获得“松郡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此地区手工业、制作业、加工业的发展,18世纪,淞沪地区的棉布随着航运的发展,开始转销欧美。直到20世纪30年代,此地区仍以棉花种植生产和纺织业为主。可以说上海的腾飞,离不开棉花。也许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上海最早的市花就是棉花。


从动物毛羽、葛麻、丝绸到棉花,再到如今极其丰富、还在不断更新迭代的材质与款式。人类对衣被的追求,从基本的遮体御寒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满足,再到个人风格和生活方式的体现。纺织品与衣饰的发展演变历程就是一部人类文明传承史。


可如今我们在所有物质上都拥有了太多选择,也太容易获得,却未必是好事。有时拉开橱柜,面对塞得满满当当的衣物床品,会陡然间生出腻烦和罪恶交织的情绪。我曾反问自己,当真需要这么多吗?其实细细回想,从小到大拥有过的冬衣里面,如今最让我怀念或者欢喜的,是小时候外婆手作的有精致盘扣的中式棉袄、母亲设计剪裁缝制的呢大衣、头一次去西藏旅行时买的民族风抓绒棉服、本命年闺蜜送的保暖衣、新婚当年婆婆送的羽绒服……


这些或饱含着至亲的心血与深情,或者寄托着我自身的梦想与激情,或传递着亲友的关怀与祝福的冬衣,陪护我安然度过最寒冷的时节,更给予我走出人生至暗时段的勇气和底气。拥有过这些温暖,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霜雪,我内心总有一片生机盎然的希望之地。其实不论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拥有最必要、最贵重的也就足够了。于是近年来我开始逐渐精简,减少物品的囤积也减少内心的杂念,多一些时间给最重要的人,多一些空间给真心喜欢的事。


立冬后,酷寒将至,无论是北方的朔风还是江南的冷雨都令人销魂。此季尤为思念远方的家人和友人,也祝愿每个心有牵挂的人都能身暖心安。且引乐天居士一首简白却极契合主题的诗作为结尾。


《新制布裘》: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责任编辑:卓滢

图片提供:尔雅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新闻

郊野拾趣|高明昌:丝瓜

城市节拍|童孟侯:邂逅剪报大王

岁时散记 |王萌萌:从林檎到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