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行道上,绿灯已闪烁,我下意识刹车,停下。“咣”,后车鲁莽地追尾了。随即下来一个男人,语气焦躁:“怎么不走?刚才明明是绿灯呀。”没等我说话,他用手势制止了我,“算了算了,我们在‘交管12123’上自助上传,快处易赔吧。孩子去学校,来不及了。”他拍完照,嘟嘟囔囔地上了自己的车。
“来不及了”,是我们常听到的感叹。是呀,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事情我们要赶在时间的前头,否则就来不及了,落后了。
孩子们的学习进度是要超前的。牛妈们传授经验,至少要超前一个学期进度,否则娃跟不上的。英语要原版阅读,数学要朝竞赛方向挖掘。甚至有个段子,问:“小学生掌握两千个英语单词够不够?”答:“在美国够了,在海淀区不够的。”清晨的街道上,学生们肩背沉重的书包,急匆匆地往前赶。地铁上,孩子们以书包为桌,或坐、或蹲地奋笔疾书。他们的时间是真不够用呀。
可是匆匆的时间去了哪里呢?当我们在24小时内,要完成42小时的工作内容,时间哪里够用啊?确实来不及了。
我们把日程表写在手机上、圈画在台历上,唯恐遗漏了什么。人的精神如一根拉满的弓弦,绷得紧紧的。我们一直往前赶,似乎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在后面推着。停下来可怎么行?工作有流程,一人按下暂停键,满盘皆受影响。在一个巨大的社会场域中,我们满怀斗志或是亦步亦趋,向前进。但似乎忘记了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让脚步暂缓,让心灵放空。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在玩纸牌的过程中,发现了元素之间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元素周期律。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在玩耍的过程中,意外地发明了放大镜和显微镜,这两个工具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他们似乎是玩出了新发明,而内在逻辑恰恰是闲暇中的敏锐观察和好奇心。
现实中,我们好像总是在急于寻求一个结果。种了花,希望明天就开得漫山遍野。种了树,希望明天就成了一片森林。但我们似乎忘了,缓慢也是一种速度,迂回、婉转也是一种抵达的方式。当作家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他找到了独特的精神内核,思想丰盈,在《瓦尔登湖》中他语出惊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或许要暂时停下脚步,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我需求的所在。
为什么来不及了?是否裹挟了太多的欲望,背负了太沉的担子,磨蚀等待的耐心了?像一匹累马儿,急促钝感地往前走。“欲速则不达”,我真诚地企盼,马儿啊,你慢些走哎,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