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仙缘”
岁末将近,特地去逛花市,想添两盆绿植迎新。见店家进了大批盆栽与鲜切花,各色玫瑰与洋牡丹争奇斗艳,各种秋海棠与海芋婀娜万方,四季金橘和北美冬青合奏着最热闹的迎新序曲。
可我的目光穿过重重锦绣,最后落在地上一只不起眼的大盒子里,那是几十只包裹着泥土、灰紫褐中透着象牙白、形似洋葱又似蒜头的水仙花种球。别看它们此际其貌不扬,若是遇上知音,得良工雕刻,以清水供养于温暖通风有阳光的室内,短则二十几日,长者月余,便能亭亭盈盈、翠袖黄冠、幽香远播。
读大学时,有一年班里元旦迎新活动举行了双盲礼物交换。学生能赠予同窗的大多是贺年卡、文具、小饰品之类,我已经忘记自己是在包装纸中放了本书还是别的什么。但我收到的小盒子,打开来着实令人意外,一只洁白莹润、微微冒着一点嫩绿色芽尖的球茎。
是水仙啊!室友们与我异口同声,赞叹猜测是谁如此机灵,钱花不了多少,却有趣得很。后来“破案”得知,送此礼物的是个高瘦秀雅的女生,气质与水仙有几分相似。
我找出习字的白瓷笔洗,洗净后将那颗水仙球拿来比划,大小合适。只是花球形态不规则,放入后有些歪斜。又去河滩捡了些颜色好看的小石子回来冲洗干净,利用石子铺叠将花球尽量扶正。
养过水仙的室友说,此花喜阳,又不能暴晒,我的书桌靠着阳台门,光照充足而柔和,正好适宜它的习性。此后我便如养鱼一般,用大矿泉水瓶储水在阳光下静置一两日,隔天给水仙球换水。彼时不懂得更多养护之法,只是满怀热望地看着翠绿茎叶一点点生长,想象它缀满花苞的模样,期待有朝一日能满室生香。
可惜日日呵护盼望,却因为要放寒假而不得不与它分别。临走前托走得最晚的舍友帮忙照料。父母开车接她回乡过年时,她便把那盆水仙带回去。后来她给我形容,说大年初一到初三,水仙开得最好,家人和客人都赞赏不已。可惜那会儿不像如今普及了智能手机,可以实时分享图片与视频,我未能看见自己亲手养大的第一盆水仙如何风姿绰约。
因为有了遗憾,日后便总想补偿。可年岁长了、想法多了,做事情反而不够痛快。有几年,每回想去买水仙球,各种担忧就生出来。是买切割好的,还是买回来自己切割?买切割好的会不会看走眼?自己回来切割会不会失败?忙起来忘了换水、照顾不好怎么办?最怕又像当初那样,精心养护许多天,却要在看见花开之前离开。与水仙的重逢,总是被我的犹豫忧虑拖延。如今对水仙有了一定的了解,才明白大可不必过度担忧。千百年来,水仙之所以是人们喜爱的室内花卉,正因为它们不但优雅芳香,还极易养活,唯一需要格外注意的就是切割手法,若肯用心倒也不难。
水仙是石蒜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叶由麟茎顶端绿白色筒状鞘中抽出,花茎再由叶片中抽出。切割水仙球的目的是使鳞片松开,让花芽提前顶出来,使水仙叶子长势变慢,花茎长高,这样开花之后,花朵会比叶片高,视觉上才足够美观。切割过的水仙球,因为丧失了大量的营养,会刺激水仙提前开花。若是不雕刻,水仙球就生长开花得较慢。控制光照、温度、水温,都会影响水仙开花的时间,据说熟谙养护秘诀的高手,完全能做到让水仙“花随人意开”。此际我又一次心动不已,想要买几颗上等水仙球回来“再续仙缘”了。
“凌波”极简史
头一回听说“凌波”二字,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天龙八部》里的段誉,都会一门极厉害的武功,叫作“凌波微步”。但真正令“凌波微步”千古流传的,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子建。从女性角度看,这是古今第一等会说话的男子,其千古名篇《洛神赋》不算标点也就一百一十余字,但对女性容貌、仪态、气质、风采的赞美之高妙至今无人能超越,其中便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名句。
古代典籍上,水仙又名配玄、俪兰、天葱、金盏银台等名。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享,在关于园林艺术实践的著作《长物志》中云:“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但这些名称,或拗口,或啰唆,或不够雅致,或不够贴切,都不如“水仙”之名,既通俗又恰当,叫人闻之便能浮想联翩。那么这二字又是源自何时何处呢?
据考证,最早见于唐代段公路的岭南风物笔记《北户录》卷三“睡莲”条注释,花间派词人孙光宪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摘之水器中,经年不萎。生于唐末的孙光宪,后唐时避难五代十国中南方割据政权南平的政治中心江陵,寄住江陵的外国商人穆思密赠送他水仙数本。
唐代段成式所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八记载:柰祗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叶,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与荞(一作荠)麦相类,取其花,压以为油,涂身,除风气,拂林国王及国内贵人皆用之。这拂林国是东罗马帝国,“柰祗”之称大概是音译而来。又据明代万历年间王路《花史左编》卷十一记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12盘,盘为金玉,七宝所造。
由此可见,唐代已有多个品种的外国水仙传入我国。起初在福建和江浙沿海地区种植归化,产生了如今我们国内最常见的中国水仙。之后自宋代至明清,在东南沿海温暖湿润的地区大量种植,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栽培较多。经过这番梳理,也就可以明白,为何如今最好的水仙产地是福建漳州、浙江普陀和上海崇明了。
中国水仙现有两个品种:一是单瓣,花冠色青白,花尊黄色,中间有金色的冠,形如盏状,名为“玉台金盏”;另一种是重瓣,花瓣十余片卷成一簇,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没有明显的副冠,名为“百叶水仙”或称“玉玲珑”。若是在全球范围内说起水仙的品种,就是个复杂的问题了。水仙属的植物约有30种,有许多变种、交变种,据说品种达一万多个。
和声名远播的漳州水仙相比,知道崇明水仙的人不多,但这似乎是上海唯一具有地理标志性的花卉品种资源。在崇明,以水田栽培水仙的历史已有400多年。近年来,崇明水仙因花形好,花期长,花朵偏大,香味也较漳州水仙更为浓郁而重新在花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一种仙姿出众芳
一碟清水、一把石子,适宜的光照和温度,便是水仙生长盛开所需的全部。比起梅、兰、菊这些岁寒的花卉,水仙栽培的历史不算长,却因清雅脱俗的气质和负冰凌寒的品格,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赞颂。
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水仙花》诗曰:“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词人周密在《绣鸾凤花犯·赋水仙》一词下阕中说:“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相将共、岁寒伴侣,小窗静,沈烟熏翠袂。”
苏轼的好友黄庭坚酷爱水仙花,写过多首赞水仙的诗。《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之四》中,他说自己在钱塘时听说过水仙庙,到了荆州又见到了水仙花,被其清丽的姿容和幽雅的香气引发了诗情,赞叹道:“暗香静色撩诗句,宜在林逋处士家。”林逋隐居西湖、终身不娶而梅妻鹤子,如此说当真是对水仙之清逸的极致赞美了。
还有一位绝世奇人对水仙情有独钟,那便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徐渭。徐渭命运多舛、一生饱尝世态炎凉和坎坷磨难,才华横溢却又怀才不遇,形成了疏狂自负、恃才傲物、豪放不羁的性格,多有极端癫狂之举。和他比起来,梵高割自己耳朵的事简直是小儿科。
如此不疯魔不成活的徐渭,也是极其偏爱水仙花,曾作多首水仙诗。其中一首说:“闲阚前头第一班,绝无烟火上朱颜。问渠何事长如此,不语行拖双玉环。”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对水仙的痴爱更是夸张。他曾说“水仙一花,予之命也……”当时的李渔已年过半百,生活困窘,水仙花开时,无钱购买,家人说一年不看此花没什么,他说宁愿短一年寿命,不能少看一季水仙,为此专门冒雪返回,拿了妻子的发簪和耳饰去典当换钱购入水仙花。这当真可以说是发自内心的真爱了。
水仙虽是超绝丽质,却淡扫蛾黄、不施粉黛、无需华服贵饰。在庙堂高阁、在村屋瓦舍、在文人书房中、在客厅茶几上,都是一样的素洁清雅,幽香馥郁。春节期间,水仙是许多人家岁朝清供的常见花卉。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而小寒第三候的花信风是水仙花。水仙与兰花、菊花、菖蒲被列为花中“四雅”,又与梅花、山茶、迎春并列为“雪中四友”。
进了腊月,年味渐浓,置办年货的时候,正是请凌波仙子入户的好时机。水仙花的谐音“先发”,故而在过年的背景之下格外吉利,寓意的是凌寒迎春、吉祥美好、如意圆满。
水仙之香味,似茉莉之香又少一丝辛凉与药味,多一点甜润和温柔。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若是案间、几上,供水仙一盆,执清茗一盏,看它玉立于清波之上、展翠吐芳、风姿清绝,呼吸啜饮之间,便能远离俗世喧扰,满怀宁静清欢。
水仙开了,春天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