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就收到朋友陈挥的新书《清贫的牡丹:王振义》。
王振义可不是个普通的人,他一连得了那么多个大奖和荣誉,最大的荣誉是2024年“共和国勋章”,但是他十分谦虚和低调。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对病人负责。”
1994年,王振义获得美国凯特林癌症医学奖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都为院长的成就而振奋。那时陈挥在该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为王振义老师写传的念头在心中油然而生。陈挥是学历史的,医学方面的知识缺乏,要弄懂这些专业知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但是写传记,首先是写人。对呀,困难迎刃而解。
2005年,陈挥开始研究和撰写“二医”的校史,对包括王振义院士在内的学校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2009年,他又参加了瑞金医院团委主办的“铭记终身——瑞金青年与终身教授面对面之王振义教授访谈会”,再次聆听了王振义老师谈为人、为医、为师之道。王振义以“在医学道路上茁壮成长”为主题,同青年医生谈人生、说理想。同时陈挥也和他做了深入交谈。
陈挥和同仁们经过几年的收集资料、采访,特别是与王振义老师的紧密配合,2011年4月,王振义老师的第一本传记《走近王振义》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振义(中)、丁言昭(左)、陈挥(右)在《走近王振义》首发式
在这之前,我认识了王振义老师,因为我受邀作为该书的特约编辑,为之润色,看了好几遍书稿,深深地为王振义老师事迹所感动。王振义老师治白血病不是用传统的化疗法,不是用杀细胞的方法,而是把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这一突破不仅治愈了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并且把传统的中国理论与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相结合,为治疗这种病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王振义老师每次得来的巨额奖金全都毫不吝啬地贡献给医学事业。王振义老师在1994年获得5万美元,他拿出2万美元在国内设立“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基金”,将剩余的奖励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自己的学生,自己只留下极小部分。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医生,病人痊愈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奖励。荣誉和奖金不具有多大意义。”
2015年2月,陈挥的《王振义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再次为书稿做了润色。现在出版的是陈挥写关于王振义的第三本书,比以前的更加完整、立体、全面,还增加了许多的照片,从小到大,与亲人,从国内到国外的同事、朋友,一个不落,可以算画传了。
王振义老师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油画,名为《清贫的牡丹》。他曾说:“牡丹嘛,一般象征着荣华富贵,但我这幅牡丹粉白带红,恬淡、清雅,表达的是清静向上的意思。做人要有不断攀高的雄心,但又要有一种正确对待荣誉和自我约束的要求和力量,对事业看得很重,对名利看得很淡。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这也是对本书最精辟的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