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散记 |王萌萌:玄鸟归来春色匀

岁时散记 |王萌萌:玄鸟归来春色匀

来源:劳动报

频道:文华

作者:王萌萌 2025-03-17 12:17

见蜂蝶蹁跹舞,莺雀一双双,便晓得一岁之中最好的时节春分行将来临

日前赴福建三明泰宁采风,接连几日纵情山水。幽壑清溪漂流,水上丹霞泛舟;走老城野村,访古寺禅院,入住的文创基地酒店前正对大片稻田。


虽连日阴雨,却逢春意渐浓,草木疯长、鸟兽欢腾。雨中行旅,但见浅黛春山处处纱,野兰笼烟、鸣禽栖云,各种深浅浓淡的赭石与青绿,于濛濛雨雾中呈现出水墨画般极丰富微妙的层次变化。偶有放晴,便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使人沉醉于春光春色的清新隽永。


返沪后,春分前,久雨初霁后与爱人游园,见杨柳新黄芭蕉绿,樱李艳妆海棠红;又见蜂蝶蹁跹舞,莺雀一双双,便晓得一岁之中最好的时节春分行将来临。


春色正中分 人间恰良辰


按照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最初一年有四时八节,是所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和“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两分两至,廿四节气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出的。


春分时,春季九十日恰好过半。汉代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曰:“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日前,不论华北还是江南,还不时有倒春寒天气。春分期间,因冷暖气流交锋,温度上下波动剧烈,时而晴暖、时而湿冷,但过了春分,天地之间的阳气便彻底占据了上风,气温节节攀升,春神翡翠色的裙袂拂遍大地。


深受女性喜爱的花朝节亦是在此季,按旧俗是在农历二月十五日。春行至此,百花竞绽,最烂漫的春色铺展开来。温风如酒、春意撩人,郊野芳草萋萋、莺啼婉转,园林万紫千红、彩蝶纷飞,旧时江南文人雅士多趁此际郊游雅宴,纵情诗酒。不轻易出门的闺中丽人再也坐不住,换上轻盈明丽的春衫出门赏春。还有旧俗要在花枝粘红纸,称作“赏红”,以贺花神生日,祈佑今岁花好月圆人安。


唐太宗之妻长孙皇后,曾作一首《春游曲》写的正是花朝日游春所见所感,诗曰:“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平心而论,但从诗作本身来看,不过是对仗较工整、比兴较妥帖,以美景喻美人也不算有新意,但字词间洋溢着置身明媚春景中的喜悦和对自己仪容风度的自信。


尤其触动我的是“林下之风”的自比。此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贤媛》中对东晋才女谢道韫的记述。谢道韫乃安西将军谢奕之女,自幼聪慧过人,因有“咏絮之才”深受叔父谢安赏识,长大后嫁给王羲之次子书法家王凝之。


后来东晋王朝气数将尽,孙恩率农民起义军攻会稽。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迷信五斗米道,面对强敌进犯不思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福、作坛起乩。谢道韫苦苦劝谏,丈夫全然不理,她只好亲自招募数百家丁训练以求保卫家宅。因无阻挡,孙恩大军长驱直入攻克会稽,王凝之及子女都被杀害。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后,谢道韫率领家中女眷持刀奋勇抵抗,手刃数敌后被俘,此时她还怀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她对孙恩厉声喊道:“此事出在王家,与其他家族的人有何干系,若一定要屠杀殆尽,便先杀我!”


早就听闻谢道韫才华出众的孙恩,见她遭此大难还能毫不畏惧,愈发钦佩,释放了她及其外孙,并派人护送回府。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打理府中内务之外,闲暇时写诗著文。


孙恩之乱平定之后,会稽郡暂归安宁。其时文峰鼎盛,常有年轻学子慕名前来向谢道韫请教,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她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帷,端坐其中,款款而谈,虽未曾设帐授徒,却俨然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受其教诲的学子无数,皆以师道尊称她。新任太守刘柳素专程来拜访,事后常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当时同郡能够与谢道韫相提并论的只有张玄的妹妹张彤云。张彤云嫁到了江南四大世家“朱、张、顾、陆”中的顾家。有个叫济尼的人,经常出入王、顾两家。有人问他,谢道韫和张彤云的风采谁更胜一筹。济尼答道:“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有闺房之秀。二人各有所长。”世人皆认为他所评公允。自此,“林下之风”便被沿用以称赞有才华、善诗文、风度佳、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而“林下”本意是指魏晋名士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人常在竹林下饮酒抚琴、吟诗作赋,过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今时今日,我辈凡俗女子,自不敢与长孙皇后和谢道韫流芳后世的贤名相比拟,却也可追慕她们的“林下之风”,效仿她们超越时代的智慧、勇气、坚韧和清醒。沐浴春阳时绚丽绽放,遭遇磨砺时坚定从容,能于风口浪尖运筹帷幄守护最爱的人,亦能于尘埃落定后回归纯简,追求最真实的自由与安宁,便算得是不辜负有限生命周期的每一个春日良辰。


双飞燕子几时回


徜徉在泰宁古城的明代老宅中,在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畔,都时见小巧灵敏的黑色身影,或盘旋檐下,或翅尖掠着水面轻盈而过,这是春分最鲜明、也是最典型的标志——一候玄鸟至。


玄鸟,即燕子,相关记载可追溯至先秦甚至更早。《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亦是上古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的官名,负责掌管春分、秋分的职事,地位高贵而特殊。


之所以如此,可从燕子习性推测。《礼记·月令》中说:“仲春三月,玄鸟至。”每年春分时节,燕子从热带、亚热带的南方飞到我国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并一直往北飞行;秋分时节再飞回南方越冬,年年周而复始南北迁徙。在最初诞生廿四节气文化体系的黄淮地区,燕子是候鸟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者。


若仅从外形来讲,在羽色斑斓、形态多样的鸟类中,燕子不算出众,但它们灰黑中微透蓝紫色的背羽,偏巧正合中国古典哲学的审美取向。在古人心中,“玄”非黯淡、凝滞、了无生气之色,而是一种深邃、沉厚、蕴藏无限的本初之相,是天地混沌未开时的一体之气,这便是老子《道德经》中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若从阴阳五行而言,玄属于天之色,属北方、属水、属“元”。所谓“天地玄黄”,玄而生黄,有天才有地,继而才有万物众生彼此关联、共同构建的这婆娑世界。故而在古人眼中,南来的燕子穿越了凛冬的枯寂与桎梏,如春神的使者,带来蓬勃生机和融融春景。


在自古重视农耕的中国,农人对燕子归来的期盼更多出于它们对耕作大有助益。配对成功的燕子,喜爱在临近农田、林地的民居檐下筑巢繁殖,因为水田、林地和民居周围会滋生蚊、蝇、虻、蛾、叶蝉、象甲等昆虫,便于燕子捕猎喂食幼鸟。据统计,一对家燕和它们养育的两窝雏鸟,自春至夏能吃掉十多万只害虫,是当之无愧的益鸟。农民们认为燕子报春又通灵,年年春天盼着它们回来,倘若今春燕子又来筑巢,便预示着好运和丰收;若是哪年春天不见燕子来家,便会产生不祥的预感,严重者甚至会认为预示着家道有危机。


家燕属“一夫一妻制”,平均寿命在11年左右,且第一次筑巢没有发生变故,次年归来会找到旧巢翻修后再次繁殖,故而能连续多年春天见到同一对“燕侣”衔泥筑巢、养育雏鸟。但它们南北迁徙的路线至少有几千公里,穿越风雪的旅途漫长艰辛且危机四伏,在途中生病、被捕食或者遭遇其他事故的概率不低,尤其年老体衰的个体,故而不见去年燕子来也属正常。


犹记得,童年时春天去外婆家,最喜欢去看楼檐下的燕子巢。踩着梯子上去,见到窝里五六只乳燕乍着蓬蓬的绒毛,头背灰黑,肚腹粉白、小眼珠乌亮,不停地摇头叽喳,煞是可爱。当父亲或者母亲捕食飞回,它们一同朝着亲鸟的方向使劲伸长脖颈、张大喙部,仿佛瞬时间爆开几朵明黄色喇叭花。亲鸟们终日奔忙,每日往返数百次捕虫为雏鸟轮流喂食,只有天色将晚才抽空在巢边休憩。这景象看得我入迷,又听外婆讲了更多燕子的故事,对这种小鸟产生了强烈的亲爱之情。有一年春,外婆说这对儿老邻居一直没回来,我隔几日问一回,直到暮春才死心,为此难过许久。


多年以后的一个春天,客居云南建水古城,暮归时忽闻燕子呢喃,回首见群燕盘旋,时而落在电线上,仿若夕晖晚霞映衬下的五线谱。初见燕子巢的情境瞬时间于眼前浮现,听外婆讲故事的那种欢喜与安定充溢心间。


其实,自古至今,人们喜爱燕子,是念旧人、旧情和旧恩,若无此念,人何以为人?!


四时唯爱春 春更爱春分


“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从来今日竖鸡子,川上良人放纸鸢。”这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写《春分》的五言绝句,此诗简白可爱,适宜学童先背诵再效仿。北宋的理学大家邵雍也为春分写诗曰:“四时唯爱春,春更爱春分。有暖温存物,无寒著莫人。好花方蓓蕾,美酒正轻醇。安乐窝中客,如何不半醺。”可见在这昼夜均、寒暑平,田野碧、百卉明的时节里,无论是户外活动还是居家安养,都宜松弛身心、专注当下,体味这美妙时节里不冷不热、不偏不倚的均衡与和谐。


春分启示我们,真正的珍惜不是对抗时间,而是成为时间本身;真正的延续不是一味保存,而是始终在消逝与新生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那个让万物众生都共存共赢、各得其所的平衡点。


责任编辑:卓滢

图片提供:尔雅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新闻

工厂记忆 |刘翔:开放单位:欢迎...

工厂记忆|刘翔:中央大道——洒满...

创作漫谈|丁言昭:我与葛浩文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