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南看见露气凝结,定然已至深秋。此季原应梧桐萧疏、桂子落尽,但近岁秋来渐延,白露时暑热方歇,于是江南桂花迟开,倒与秋菊花期有重合。菊黄枫丹之色,是寒露为深秋写就的眉批,似文人仿瘦金体斜签在时节花笺的页角。此季天色愈发澄明,如古镜重磨,纵偶有云絮也抽得极薄,闲闲散散曳过天心。大地上秋水明澈,照出自然草木的纤毫与人世烟火的肌理。
秋香三万斛
日前去杭州参加朋友婚礼,为避开西湖畔的喧闹,选择在杨梅岭过夜。此乃九溪发源地,溪山环绕、林木幽深、村居错落而访客不多。次日晨起,卷帘见茶山云雾,如倪云林水墨小景。早餐后走乾隆古道访满觉陇,隔山便闻幽香丝缕断续。及至林屋洞,游人络绎。沿街店家不论平日作何经营,此季皆销售各式桂花制成的饮料、糕点、菜品,一时间,那馥郁甜蜜仿佛沁入万物缝隙、充盈天地间每个角落,置身其中者无不缓步吐纳,沉醉流连。难怪易安居士赞桂花曰“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元代刘崧初闻此香说:“自有秋香三万斛,何人更向月中看。”
至晚间,街市愈加热闹,又多一种香气飘散开来,卖桂花板栗的小贩持铲急搅,栗壳崩裂、露出金黄果肉,迸出浓郁焦香,与桂香混杂甜暖交加极其诱人。购得一纸包,初入手微烫难持,却已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边走边剥,一粒入口便唤醒了从前秋日与亲友分享此物的种种回忆,真乃最有满足感的秋味一种。
芙蓉独自芳
此时节有一种花含苞欲绽,那便是别名“拒霜花”的木芙蓉。初次惊艳于此花,是在市中心一处绿地中。彼时秋浓,银杏披金、落羽杉染铜,三角枫与鸡爪槭红艳欲燃,鹅掌楸、乌桕、卫矛亦不甘寂寞,从明黄到丹朱渐变出几多丽色。在秋色叶唱主角的绚丽秋曲中,偏有几株木芙蓉临风玉立,开出粉白或紫红的清丽花朵来,粉瓣挂露、风过轻摇,如照水顾盼的绰约仙子。
昔日苏轼曾在《和陈述古拒霜花》一诗中赞此花道:“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可见东坡也为其外表纤弱却迎霜傲放的风姿所倾倒。
说来有趣的是,传闻此花颜色不定,色彩一日三变,清晨为白或淡粉;中午至午后为粉红或深粉,傍晚闭合前则为深红或紫红,故而古人称之为“三醉花”或“醉芙蓉”。
如今,经科学研究发现,其色彩变化与花瓣中所含的花青素浓度随温度、光照而变化相关。我仔细观察过几回,通常在同一时间段、同一植株上会有显色不同的花朵。此花既雍容又清丽,有种不争不抢独风流的气度,端详久了,心生一念,想找出闲置多时笔墨颜料,写一丛木芙蓉寄给一位远方的老友,题跋就写“露寒霜冷,芙蓉依旧,念君安否?”
菊有黄华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雁阵南翔,唳声惊寒,每每惹人羁思。回看白露物候为“鸿雁来”,而寒露则为“鸿雁来宾”,虽只多一字,实则体现了鸿雁迁徙由开始启程至陆续抵达的变化。对此民间有谚语说:“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是说大雁最迟(农历)九月九,该走的都走了;小燕最迟(农历)三月三,该来的都来了。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是说深秋雀鸟减少,古人见蛤蜊贝壳纹路与雀鸟相近,误以为是雀鸟所化。初读此句先是错愕,继而笑叹。此说法虽在今人眼中属于不符科学的无稽之谈,但确是一种朴素浪漫的生命观,就像古人曾崇尚蝉、蚕等动物一样,人们总是期待生命在时节更迭和荣枯轮回中找到延续或重生的方式,也期许通过某种方式获得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时而生出可翱翔的翅膀,时而拥有可潜藏的硬壳。若从传统哲学层面看,一个生命体想要更好地存活、生长、发展,需要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呈现不同的状态。节气三候便是古人通过自然界的物候变化作为参照,提醒自己在具体生活中做出顺天应时的调整。
三候“菊有黄华”,使我忆起去岁此季曾去醉白池看菊。寒露日一过,霜气渐浓,古园中菊花展区却是缤纷一片,黄、橙、白、粉、紫、绿,各种色彩、形态的花朵肆意怒放,引得赏菊者竞相举起镜头。有不少女子专为留影盛装而来。穿旗袍的阿姨三五成组,彼此配合变换动作,同行大叔飞快按下快门。Cosplay的少女如打破了次元壁来赏古园菊展,倒也别有意趣。一位着宋制碧绿三涧裙的女子,姿容脱俗、举止端雅、颇有易安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之古韵。
秋日赏菊,是自古传承的风俗,不过正式活动通常安排在重阳节。重阳或在寒露或在霜降,今岁重阳是霜降后六日。
古人尤为重视此节,《东京梦华录》中所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古人爱菊,不在其形色,而在其隐逸清高。重阳时已近秋杪、降温明显、寒风萧瑟,却正当菊花盛绽时,所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而我尤爱墨菊,不饰颜色、舍尽繁华、独留瘦骨向秋霜,更契合中国古典文心的精神。
登高眺远
寒露养生,重在滋阴润燥、调养情致。随着水凝露寒,秋燥当令,人体易出现咽干、鼻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应多甘润、少辛辣,重在补脾润肺,同时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以增强免疫力,避免燥邪和寒凉之气入侵。同时由于日照减少、万物凋零,人的情绪易受影响,多起愁思。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是此季养生的关键。
为了不负秋光、调养情志,我国自古素有秋日登高的旧俗。重阳节自不必说,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记载:“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且还。”其实不独重阳宜登高,寒露虽有“寒”名,但在江南一带,寒意尚轻,唯昼夜温差略大,但此季降水锐减、秋高气爽,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杜工部有《登高》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沉郁,却也是借登高之机抒情骋怀。
吴地山皆不高,谈笑间便可拾级登顶。极目但见稻田金浪翻涌、山林斑斓如锦,远处河道上帆影点点、舟楫往来。下山途中,听有人说农谚道:“寒露菜籽霜前麦。”遂想起去年在大西北听过的农谚:“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此季类似农谚还有不少,可见无论在江淮、江南、还是华北、西北,寒露都是秋季农事最繁忙的时段。各地农人们全力以赴从事秋收、秋种、秋管。抢收棉花、水稻、玉米、大豆,抢种油菜、冬小麦,抢分夺秒对晚稻抢管灌溉施肥、为冬种翻耕土地、对菜园和果园做好病虫害防治和防寒措施等等。
在繁忙劳作和欢度节庆的仪式感中,金灿灿的三秋行至尾声。有了秋日的收获、积累和准备,便可不慌不忙地迎接寒冬。不论秋游之舒畅还是秋忙之充实,皆可解秋思之寂寥,我等虽身在樊笼、无田可种,亦可效仿农事规律和古人智慧调适身心、经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