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谈论清明,我们不止是在谈论死亡……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1-04-04 10:23

摘要: 清明从来不是一个只和“死亡”有关的节日。它,更代表着生机。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尽管随着时代的推演,节日习俗和节日的目的意义也一直在不断变化。然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这两大节令传统自古传承,从未有过改变。


可以说,清明从来不是一个只和“死亡”有关的节日,相反的是,它充满了生机!


那么,清明到底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清明会和“踏青”有关?


今天我们就着重讲这两点↓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们的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的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而在清明节扫墓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广为人知的是,清明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那么,清明到底又是如何与“踏春”联系起来的?这就不妨说说,古人有多“爱玩”,多“会玩”。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所以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不过,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却不是因清明节,而是与早于清明的上巳节有关。


根据记载,汉朝已有上巳节。上巳节最早是在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人们会在这一天结伴去水边嬉戏,洗头洗脚,以求祛病消灾。


据杜甫《丽人行》有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上巳节节日盛景的描绘。


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赏春的节日。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便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也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宋代之后,清明时节游春踏青大兴起来。旧时城中人家的女子不轻易出门,清明踏青活动提供了外出活动的机会。


据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第三首有云:“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就生动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场景。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一片大美好春光下,时至今日,许多人也会选择在清明时节带着孩子一起去踏青、郊游、感受生活。就以今年的预测,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以及出行政策的放宽,人们抑制已久的出游热情纷纷被“点燃”。据预测,2021年清明节出游人次或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预计出游人次将达到1亿人次。


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

我们既要悼念故人,也要走出家门,踏春游乐。

哀思过后,且歌且行,我们仍将在这个春天获得满满的能量。


*温馨提醒:


国内又有零星新冠病例,出门时,要谨记防疫“三件套”、“五还要”;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踏青时还是要记得佩戴口罩,前往景区时要主动出示健康码,并接受体温检测。


在公共场所注意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扎堆。出门在外,最好还是可以做到随身携带免洗消毒液,勤洗双手。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