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清明倍思亲,中国人传统习俗是在清明和冬至祭奠亡者,表达哀思。然而,一年中的更多时候,“死亡”却是一个让很多人讳莫如深的字眼。你愿意和家人、尤其是孩子一起探讨死亡的话题吗?
随着今年清明扫墓高峰的到来,记者于上周末实地探访上海福寿园,发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家长带着孩子来扫墓的情况多起来了。
忌讳谈“死”
旧习俗遭遇新认知
“这几年变化比较明显,以前墓园里很少能看到小孩子。”福寿园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老法”里,小孩子到墓园去似乎是一件让成人比较忌讳的事。
而从上海其他墓园的反映来看,扫墓队伍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孩子的身影。
来自上海墓园的这一变化,折射出社会公众对于“死亡”的认知开始逐渐理性和坦然。
“死亡教育”,曾经被成年人选择性忽视,近年来开始回归大众视线。这一点,从这两年几部探讨生死话题的文艺作品引发刷屏现象上,也可见一斑。
2020年,《寻梦环游记》时隔3年后重映,一度也上了热搜。在网民汹涌的留言评论中,除了“感动心灵”的评价,还有这样的“神评论”:除了性教育,我们还缺少死亡教育。
2021年春节档爆片《你好,李焕英》引发无数国人共鸣,除了让人潸然泪下的亲情,该片也通过穿越的手法讲述了死亡的故事。
我们谈论死亡,其实是为了能更好地谈论生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每个人。
生命与死亡教育
中国人也在逐步推广
在微博上,#死亡教育#是一个常年设置的议题,记者观察发现,对死亡教育缺失的反省,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有网民说:“确实,回想学校或者爸妈以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书里的内容,真的很少甚至避免谈及死亡。”
也有网民留言:“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往前走,生死观也在变化。”
有人说:“要想过好每一天,就要把每一天当成自己的最后一天。”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由医学、哲学、生死学、教育界、殡葬界等共同体的协同推进下,我国开始逐渐在一些场合推广“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自2017年起,每年11月,“静默行走”活动都会在上海福寿园举行,几百位市民静默徒步十多公里,在墓园里感悟生命意义、探寻生命信仰。这是福寿园生命教育(生死教育)社会化公益普及项目的其中一项活动。
一位活动参与者告诉记者:“我去之前,觉得毕竟是个墓地,心理感受总归觉得不怎好,多少有点禁忌。但到了现场真是出乎我意料,这里真的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啊,人文公园的设置,传统和现代融合得很好,空间广阔,环境优美,关键是人少,很适合静下心来,思考下人生。”
2018年1月,民政部、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等16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入挖掘阐释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教育资源,充分依托殡葬服务纪念设施,建设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告诉记者,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民俗与伦理等,应该作为国民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融入人们的终生教育体系。
据悉,上海福寿园目前已经成立了生命服务学院,聚焦生命教育下的死亡文化、死亡关怀等议题,联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学术界、业界的专家学者,并积极与医学、哲学、社会学、传媒等各领域跨界融合,计划推动形成生死教育的社会共同体。
“我们今天研究死亡的时候,可能很多问题现在还不能解决,但是我们还是要对科学给予敬畏。探索未知是人的本性,因此探索死亡的本质也在路上。”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在首届北大清明论坛曾这样说。
医学、社科、心理学界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美好生活不仅在于物质世界的丰富,更在于精神家园的丰赡,不仅在于生的精彩,也在于死的安详,生死两安,生死两悦。
向死而生,向生而死,让我们坦然面对死亡!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