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浪潮下盖不住的油墨香 ——上海职工读书现状调查

互联网浪潮下盖不住的油墨香 ——上海职工读书现状调查

来源:上海工运

作者:柴一森 2024-10-26 10:31

记者对当下职工读书现状进行了一番深入调查。

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碎片时间,而阅读,尤其是纸质阅读,似乎成了一种复古和情怀。那些曾经受职工追捧的工厂期刊,那些让职工沉迷的读书小组,那些埋藏在职工心里的文学梦,它们还在吗?趁着上海书展,记者对当下职工读书现状进行了一番深入调查。


【厂刊】

探索转型:公众号、工作室、文学社


胭脂红的封面,散发着新书的墨香,从1996年创刊时的一张A3纸版面,到后来的32开黑白小册子,再到如今B5大小的彩色印刷本,这本由城投水务集团吴淞水厂职工自采自编的《本土文学》已经走过了28年的历史。


吴淞水厂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杂志现任主编张群告诉记者,为了使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职工都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单位创办了这本以本土文化和风土人情为源泉的职工文学刊物,并取名为《本土文学》。


《本土文学》内容丰富多彩,不设固定主题,职工们可以自由发挥。随笔、散文、杂文等体裁不一而足。内容上,职场的心路历程、外出旅游的见闻、读书和电影的观后感统统可以写。这种自由创作的氛围,吸引了一批职工踊跃投稿。可以说,这既是一本职工喜爱的文化读物,也是一本承载着工作点滴的回忆录。


对于那些经常投稿的积极分子,单位还会组织讲座、专家指导、文学沙龙,以及参观采风等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写作水平。“水厂非常注重文化传承,为此我们还建立了《本土文学》工作室,并将其与职工书屋资源整合,让文化的传承与阅读的推广相得益彰。”张群说。


尽管读者数量远不如从前,但仍有一些杂志在努力转型,借助互联网平台得以重焕新生。


上海海关职工期刊《关声》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其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在有着众多外籍高管的海关内发出中国人的心声。2006年,一群“80后”年轻人,决定重拾老一代海关人的志业,并二次创办《关声》。这是一本有着鲜明特色的职工刊物,融合了各种文学题材的创作,有小说、译文、绘画、摄影和书法作品等。2017年,纸质期刊停刊后,转型为同名公众号。


“延续生命力不仅是对一份刊物的坚守,更是对其核心精神的传承。对于《关声》来说,无论是纸质版还是新媒体形态,我们始终坚持捕捉和传递海关人的心声,这是‘关声’的灵魂所在。”“95后”期刊主编吴昱瑶向记者介绍,“关声”公众号已有近3万人的订阅数,从一线动态到劳模先进事迹,再到更鲜活的沪关新闻,都会第一时间触达职工指尖。通过不断创新栏目、组织新媒体培训,吸引海关人积极参与创作。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曾经的职工期刊《春草》虽已停刊,但其文化传承依然在工会组织的“翼友文学社”中延续。社长杜敏芳说,“刊物是否有生命力除了体现在持续出版外,更重要的是,它是否在职工中建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如今,上海电信的文学爱好者们依然活跃,他们在电信劳模的事迹报道和推动员工文艺作品创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企业在,只要工厂在,期刊就会一直办下去,不为流量,只为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当然,现实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比如经费短缺、人手不足、原创内容跟不上等等,如何维护好企业和职工的精神文化阵地,挑战和困难依然有很多。


【读书小组】

从“集体化”到“个性化”“多元化”


说起职工阅读,职工读书小组不得不提。1982年,市总工会牵头创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当时全市企业共建立1.1万个职工读书小组。人人争相参与,人人踊跃发表作品,一时间,加入读书小组成为职场人追逐潮流的一种方式。


相关数据显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开展一年,上海职工参加人数为60万,到1985年突破百万,至1994年,人数突破200万。


不仅是全市层面的组织,各个企业里职工的读书热情也非常高涨,上海航天曾有近200个读书小组和数十本定期出版的有影响力的职工刊物,分布于全局数万名职工中。曾经,沪东中华造船厂组织读书小组和书评协会,每年职工写出的书评文章就达200多篇。


但是,随着阅读环境的不断变化,阅读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前,大家聚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品读甚至争论的画面也在渐渐退场。


有职工表示,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不用太过强求集体阅读。一位银行职员谈到,公司每年都会举办阅读活动,但时间上的选择并不自由,这让集体读书成为了一种负担。“我希望在阅读这件事上,能有更多的自主权,无论是读什么书,还是什么时候读。”


随着读书形式日趋多元化,“讲书”和“听书”成为职工阅读的一种新潮流。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3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讲书人”登上中央大厅主舞台,带领现场读者读懂读透一本书,讲述书中金句、读书感悟等,分享阅读带来的思想深度、审美高度和情感温度。这30位登上书展主舞台的讲书人,都是来自不同企业、行业的优秀的读书人,他们通过各自的讲述,通过社交媒体等新方式带动身边更多的人一起读,一起讲,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各个行业里,读书活动的创新可以用“卷”来形容。上海市医务工会以“医路书香”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新建职工书屋申报,心愿书单征集,讲书人大赛,百年医院建筑及院史馆参观寻访,原创诗歌、书画、摄影作品征集,读书活动示范项目征集等十大系列活动;浦东新区总工会打造IP人物“工小慧”发布“读书club招募令”,面向书屋联盟、社会各界广泛招募志同道同的读书爱好者,将更多爱读书、读好书的伙伴凝聚在一起;金山区总工会则以“鑫悦读·学思想建新功”为主题,开展职工读书分享会,选树金牌悦读推广人,征集原创诗歌,发布百本读书清单等。


【文学梦】

创作门槛比过去更低了


上海是一座有着丰厚工人文学底蕴和基因的城市,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职工作家、职工诗人,如《于无声处》的作者宗福先,用笔描绘城市变迁的工人作家管新生等,都是备受追捧的明星。如今,年轻职工还有沉下心创作的热情吗?那些美好的“文学梦”还在吗?


答案是肯定的。就在8月上旬,2024年“五一创作”上海职工文艺创作学习班正式开班,吸引了100多名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职工学员,共赴一场文学盛会。新一届学习班设微型小说、沉浸式剧本等五大类型文本创作课程。在授课形式上还创新推出“分组对抗”的学习模式。


为什么要创作?每个职工的答案都独一无二。“那是小学时,爸爸带回了一台电脑。”工商银行的客户经理李帅琦告诉记者,她仍然记得第一份投稿被采用时的喜悦,“那个网站叫小荷作文网,这么多年过去,写作渐渐成了一种习惯。”


生活是创作灵感的源泉。“90后”的王熠芯来自绿化市容行业,她说报名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希望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故事写下来。她听课特别仔细,认真记录老师讲过的要点,“我们单位里有一个内部刊物叫《热线故事》,希望回去之后可以有好作品。”


来自静安区工人文化宫的学员金伊人是最年轻的学员之一,出生于1999年的她刚刚工作三年。她说:“这次报名的是沉浸式剧本写作课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我希望把个人的创作兴趣和工会工作结合起来。”


银行职员沈琦俊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学习班了,几年前他决定重拾“文学梦”。“我曾想做一名专职写手,但感觉很难养活自己。”沈琦俊喜欢写职场小说、武侠小说,大学毕业后,忙工作、忙结婚,让他抽不出时间来写作。“但写作还是放不下的梦,当生活步入正轨后,考虑再三还是拾起了笔。”写作对他来说就像“树洞”,是反思与疗愈生活的一种方式。


基层工会组织也在不断探索,激发职工的创作热情。比如,国网电力超高压公司工会,围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主题,举办了一场职工文学创作活动,共征集到相关作品101篇,来稿形式多样,作者中不乏“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职工。


更多创作舞台,更低的创作门槛,更专业的创作培训,让许多职工圆了“作家梦”。流量经济时代,碎片化的内容铺天盖地,但职工们依然钟情那股浓浓的油墨香,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记录生活,品味生活,这是任何短视频都无法替代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