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经济”持续升温,上海“乐园矩阵”成为消费新动力

“快乐经济”持续升温,上海“乐园矩阵”成为消费新动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刘振思 2025-04-03 17:44

上海这座GDP突破5万亿的超级城市,不仅用乐园矩阵重新定义文旅版图,更在“快乐引力”中解锁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头图:上海乐高乐园宣传示意图(上海乐高乐园网站截图)


近期,上海乐高乐园全力冲刺建设,预计今年夏天开园迎客;锦江集团宣布,“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将落户上海锦江乐园,预计2027年开放;崇明长兴岛也将引进“小猪佩奇乐园”……未来的上海,既有迪士尼的梦幻、乐高的智趣、小猪佩奇的童趣,又有欢乐谷、海昌海洋公园、“三体”主题乐园的本土化、多元化。多园联动,差异化发展,“乐园矩阵”的版图逐渐完善。


上海这座GDP突破5万亿的超级城市,不仅用乐园矩阵重新定义文旅版图,更在“快乐引力”中解锁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


双轮驱动:国际IP融合本土创新


2025年盛夏,上海金山区枫泾镇将迎来一场“积木狂欢”——全球最大乐高乐园度假区开园迎客。这座占地31.8万平方米的乐园,不仅是全球第11座乐高乐园,更是中国首座将国际IP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的乐园。


乐园内,2889个乐高模型由8500万块积木拼搭而成,全球首创的“乐高大飞车”与“乐高悟空小侠花果山冒险”项目已进入调试阶段,而用乐高积木复刻的“江南水乡”游船场景,则将海派文化的韵味凝练于方寸积木之间。


更值得期待的是,乐高乐园的溢出效应已提前显现:配套商业综合体“爱琴海·缤纷里”签约落地,枫泾镇民宿集群初具规模,金山区预计年新增游客量将突破520万人次。


与乐高乐园同步发力的,是更多国际顶级IP,他们纷纷“抢滩”大上海。2027年,投资50亿元的“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上海)”将落户上海锦江乐园,成为全球第三座、亚洲第一座的“魔法圣地”。该项目不仅还原《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标志性场景,还将特别设计中国限定版魔法体验,或将融入东方神话元素,打造独一无二的“东方魔法世界”。


而崇明长兴岛则瞄准亲子市场,引入亚洲首个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投资超24亿元。上海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的主体部分将深度还原《小猪佩奇》动画片中的各式场景,并结合上海的本土元素,为广大游客带来沉浸式玩乐互动体验。


在这股国际IP浪潮中,“本土化”成为制胜关键。上海迪士尼乐园深谙此道:2025年蛇年新春,乐园以《疯狂动物城2》角色“盖瑞”为核心,将汉字“蛇”融入烟花秀,并推出非遗主题餐饮;即将开建的蜘蛛侠主题景点,则试图以漫威IP撬动青少年市场。而本土品牌亦不甘示弱:海昌海洋公园借“胖豆丁”“胖豆包”等虎鲸家族IP强化科普标签,同时引入奥特曼主题酒店,实现“海洋+动漫”的双IP引流;欢乐谷通过非遗展演、国风音乐节,将传统文化嫁接过山车的速度与激情。


差异化定位,则让“乐园矩阵”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迪士尼乐园以全年龄段IP矩阵见长,乐高乐园聚焦2-12岁亲子家庭的创造力培养,海昌主打海洋科普与亲子互动,而即将落地奉贤新城的“三体”科幻馆,则用“末日战役警示录”“深空任务”等硬核科技体验锁定科幻迷。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介绍,分布在上海的各大乐园将提供更丰富多元的体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中外旅游企业“同台竞技”,助力持续提升上海乃至全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业内权威机构全球主题娱乐协会(TEA)2024年8月发布的《2023全球主题乐园和博物馆报告》显示,上海迪士尼乐园2023年游客量高达1400万,成为全球排名第五的主题乐园,也成为中国最受欢迎、到访量最高的主题乐园。


此外,海昌海洋公园年客流稳定超400万人次,80%的游客来自长三角;上海乐高开园后预计年拉动金山区旅游收入增长超15%。从积木搭建的童话世界到魔法交织的东方魔法世界,上海正以“国际IP本土化+本土品牌国际化”的双向奔赴,书写中国乐园经济的独特叙事。


快乐经济:“乘数效应”不断放大


一座主题乐园的落地从来不是游乐设施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场“以点带面”的经济革命。从门票消费到全产业链衍生经济,从就业岗位创设到区域发展转型,“快乐经济”的溢出效应正以几何级数释放,构建起“1元投入撬动18.8元产值”的财富逻辑。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86家重点主题公园接待游客1.3亿人次,实现营收303.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84%和97.86%,印证着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2016年到2017年,上海迪士尼开园首年即实现1100万人次的游客量,拉动上海旅游业增加值同比提升6.9%;2024年,金山乐高乐园尚未开园已吸引国际酒店品牌提前布局,预计年新增游客520万人次;2025蛇年春节,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主题酒店连续满房,上海迪士尼乐园“疯狂动物城”主题区日均客流破万带动周边商业增长22%。这些微观场景与宏观数据共同诠释着主题公园的经济裂变效应:每1元经营收入可带动3.8元城市经济收入,衍生6-15元上下游产业链产值。


这种效应正在重塑城市发展逻辑:金山枫泾启动公交枢纽工程新增14条线路,临港新片区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并增设停车位,崇明长兴岛规划跨江轨道对接乐园,印证着“乐园倒逼城市功能升级”的溢出价值。


乡村振兴与乐园经济的融合更具示范意义。在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看来,像乐高乐园这样的大型主题乐园对周边经济的发展能带来能级式的提升。她指出,当年迪士尼的开园推动浦东建立乡村民宿合规化体系,实现“踩油门”与“设路标”并举的发展模式。


刘德艳认为,虽然在IP的影响力方面,乐高乐园与迪士尼有一定的差距,但对金山发展的推动以及综合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开园后,乐高乐园一定会为金山的乡村文旅添上一笔新的亮色,推动金山的转型发展。”


当乐园经济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其影响已超越旅游业范畴:临港新片区借海昌海洋公园成为亲子游新地标,周边土地价值年涨8%;金山枫泾围绕乐高制定“100项重点任务”,构建“乐园+古镇+生态”全域旅游格局;奉贤新城以“三体”科幻馆打造“科幻+商业+教育”综合体。


《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主题公园游客量将增长10%至20%,上海“乐园矩阵”正成为核心增长极。从“打卡经济”到“留量经济”,从“流量导入”到“产业深耕”,上海正在构建国际IP与本土基因融合的新范式——以快乐体验为支点,撬动交通基建、产业生态、文化IP的系统性升级,演绎“1元投入激活18.8元产值”的乘数效应,最终实现从单点引爆到城市能级跃迁的全域蝶变。


这种“一座乐园激活一座城”的实践,不仅重构了旅游业的价值逻辑,更创造了消费升级时代“流量变留量、打卡变刷卡”的城市发展新样本。


城市基因:上海成为乐园热土的“密码”


上海的魅力,从不局限于外滩的灯火或陆家嘴的天际线。当全球顶级乐园IP纷纷将中国首站甚至亚洲旗舰项目落子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已悄然从“硬实力”转向“软生态”——一种由经济基底、区位优势、政策智慧与文化包容共同织就的复合型土壤。


经济底牌是首要底气。2024年,上海GDP突破5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万元,消费支出5.27万元,均居全国前列。长三角三省一市2.3亿人口的高密度聚集,更构成了一座“天然流量池”:亲子家庭年均文旅消费超万元,年轻群体为IP衍生品一掷千金,银发族为沉浸式体验买单……这种“敢花、会花”的消费文化,让乐园经济从“小众娱乐”升级为“全民刚需”。即便是投资24亿元的小猪佩奇乐园,也能在立项之初便锁定“年客流量300万”的目标——市场容量与消费信心,成为国际文旅IP巨头“抢滩”上海的核心逻辑。


区位与交通则是串联“流量”的血管。作为长三角的枢纽,上海拥有831公里地铁网络、20条轨道交通线路、虹桥与浦东两大国际机场,以及密如蛛网的高铁干线。从金山乐高乐园到市中心仅1小时车程,2小时辐射圈可触达苏浙皖数千万潜在客群;海昌海洋公园虽偏居临港,但16号线延长运营至午夜,配套停车位扩容至4000个,硬生生将“远郊”变为“周末度假目的地”。更关键的是,上海对国际游客的“入口效应”:2024年入境游客达670.59万人次,同比增长84%,这些对哈利·波特、迪士尼拥有天然认知的客群,成为上海乐园国际化的基本盘。


政策与规划的前瞻性,让“野蛮生长”变为“生态协同”。上海市政府深谙“集群效应”的价值——迪士尼所在的国际旅游度假区,通过“乐园+购物村+生态园”的黄金组合,2023年创下2562万人次客流量;金山乐高乐园与枫泾古镇、乡村民宿串联成“全域旅游线路”,政府同步推进100项基建任务,从公交枢纽到科幻馆,从商业综合体到生态绿地,让“单点乐园”升级为“区域经济引擎”。而针对可能出现的同质化竞争,上海早早在规划中划定“护城河”:迪士尼主打全年龄段IP、乐高聚焦低龄亲子、海昌深耕海洋科普、三体科幻馆锁定科技迷……


文化包容与衍生经济成熟度,则是最后一环“临门一脚”。当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遇见“东方魔法世界”,当乐高积木推出“悟空小侠花果山冒险”,这种“国际IP本土化”的改造力,源于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而衍生经济的链条早已铺就:迪士尼联名乐高推出限定套装,海昌虎鲸IP衍生出科普绘本与动画,泡泡玛特、卡游等本土企业为IP商业化提供“快反部队”……


从“玩乐园”到“买周边”,从“打卡拍照”到“二次创作”,消费者的多元需求被精准承接。在上海,IP不仅是娱乐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未来挑战:如何让“快乐”可持续?


上海的“乐园热”如火如荼,但狂欢背后,隐忧与挑战同样清晰。当国际IP扎堆、消费需求迭代,如何让“快乐经济”从爆发式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成为这座城市必须回答的命题。


创新压力首当其冲。游客对“打卡式”体验的疲劳逐渐显现,乐园必须从“IP搬运”转向“内容创造”。迪士尼虽借“疯狂动物城”新园区稳住客流,但“盖瑞”蛇年营销的短期效应也暴露IP老化的风险;乐高若仅依赖积木复刻,恐难抵挡科技互动体验的冲击。未来,乐园需在文化内涵与技术赋能上双线突破,如“三体”科幻馆用“深空任务”多感官体验还原硬核科幻,欢乐谷将非遗技艺嵌入游乐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共创者”。


配套短板亟待补齐。即便乐高乐园配套了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金山、浦东临港等远郊区域的交通接驳仍是痛点。海昌海洋公园深夜闭园时,游客仍面临“打车难”;崇明小猪佩奇乐园若仅依赖自驾,恐劝退半数潜在客群。此外,旺季酒店价格暴涨、服务品质参差,也可能消解乐园口碑。


市场竞争的暗流更不容忽视。2024年全国主题公园客流回落10%至30%,上海虽逆势增长,但同质化隐忧浮现——哈利·波特与迪士尼的魔法IP客群重叠,乐高与小猪佩奇争夺亲子市场,本土乐园则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盈利压力。避免“内卷”的关键在于精细化运营:迪士尼乐园可深挖银发族市场,乐高乐园需强化智趣的教育属性,海昌海洋公园或可从“海洋+科技”的方式开辟研学赛道。


终极答案或许藏在“生态协同”中。通过“乐园+音乐节+赛事”的联票模式,将游客从单一场景引向城市全域;枫泾镇“乐高+古镇+农业”的旅游动线,则为区域联动提供样本。在政策层面,需强化顶层设计——避免“一窝蜂”招商,转而围绕“东文西旅、南科北创”的格局,让每个乐园都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机节点。


上海不缺打造“世界级乐园矩阵”的实力和愿景,但可持续的快乐经济,需要超越流量思维,让每一座乐园既承载商业价值,更成为文化传承、技术革新与城市共生的试验场。当烟花散去、过山车停驻,能否让“快乐”真正沉淀为城市基因,才是对上海的最大考验。


(本文刊发于《上海工运》2025年3月刊)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