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急救卫士;在抗击新冠疫情、构建全面免疫屏障的“战役”中,他们同样冲锋一线,面对人员紧缺、保障进博会、急救任务繁重等重重挑战,一支新冠疫苗接种急救保障突击队临危受命,他们常常夜班连白班,在救护车上一待就是一天,坚守在新冠疫苗接种的点位,守护市民安康。
手机24小时不离身
上海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吴晓东的手上,有这样一份数据:“截至11月底,共派驻救护车9010车次,12590人次参与,加班时长130306小时……”去年12月起,本市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同时,每个接种点都要派驻救护车,保障市民生命安全。这意味着,急救中心要在原本就人手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再组织一支力量投入疫苗接种保障中。
自从加入新冠疫苗接种急救保障工作组,戎进的下班时间就自动延长到深夜23点。作为此次保障工作的一名联络员,他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日16:00开始,他要和市属七个区疫苗保障联络人核对次日疫苗接种的所有点位信息。核对完成后,根据点位信息整合各保障点位置进行排班并通知各分中心派班。17:30,收集分中心上报的具体班次信息。
19:00至23:00,各区疫苗保障点联络人会对次日疫苗接种点作出补充调整。对于有调整的信息,他会将调整情况逐个通知保障人员。这一时间段,他还会配合市卫健委医政处核对当日的疫苗保障出车信息。
次日8:00前,各疫苗接种点位负责人将与上海市120保障人员对接,其中包括车辆停靠位置对接、联络方式对接以及保障中的特殊需求等,有任何一点对接不畅,都需要戎进立刻协调,快速沟通,及时处理。 “手机24小时不离身,即使睡觉也放在枕边,就怕错过任何信息。”
一场“舍与得”的博弈
人手紧缺,任务重,每一次保障任务的背后,都是一场“舍与得”的博弈。
吴晓东说,由于一线急救人员紧缺,很多职工都是“白+黑”模式,“高峰时期,有的医生一个月工作时间甚至超过300小时。”夜班结束,保障人员就赶往疫苗接种点,舍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舍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压缩了自己学习生活的时间。
急救人员乐明哲从2021年4月正式参加疫苗保障工作。初期由于保障场地条件有限,没有休息室,他在救护车上一待就是一天。不能离开待命点,午饭基本上是靠外卖。随着疫苗接种的高峰期来临,他的上班的模式也变成了“日班-夜班-夜出-保障”。保障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延长至12到15小时,疫苗接种高峰时,保障结束的时间往往是在晚上9点甚至10点以后,有时到了晚上11点还没结束,也会因此错过回家的末班公交车。
陈旻参加疫苗保障时间是每个进夜班的休息日。早上7点不到出门,晚上11点之后回家,常常与家人碰不到一个照面,晚上9点多,他有时会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爸爸,你下班了吗?什么时候回来呀?我等你……”每当这时,他心里满是欢喜又满是内疚。
除了参与疫苗接种保障,中心还有一支转运新冠肺炎阳性患者的闭环工作小组,“这些同志几乎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作为中心党委书记,吴晓东常带队慰问一线职工家属,每个家庭的默默支持和付出让他为之动容,“有位保障人员的孩子摔了一跤,脸上缝了针,身为医生的他却无法照顾;有的职工孩子出生了几个月,初为人父却没有看过几眼……虽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每次安排任务,大家从没有半个‘不’字,这是一支特别可爱的团队。”
有舍必有得。保障团队的辛勤付出,为构筑全民免疫屏障奠定了基础,前来接种的群众笑称,打疫苗时看到救护车在身边,就像吃了定心丸,安心,“有你们在,我们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