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上海航天局800所的唐建平班组,即便在中国航天集团也是赫赫有名。这个以全国劳模命名的结构件加工班组,如今的班组长是一位90后小伙子杨有成,随着唐建平师傅退休,杨有成放弃家里介绍的高薪岗位,接过三代全国劳模的接力棒,挑起了班组管理重任,他也于去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年纪轻轻已是“老兵”,完成50余项攻关项目
与航天结缘,还要从2010年举办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说起。那次,还在学校的杨有成凭着精湛技术,一举夺下大赛二等奖,一同参加比赛的小伙伴劝他,你技术那么好,去航天吧!他向记者坦言,“当时家里已经在某企业给我安排好职位,但是我喜欢搞技术,也向往探寻星辰大海,就说服父母进了航天。”
身为一名“技术控”,这个90后喜欢在工作中接受挑战。在我国探月工程任务中,他负责对铝锂和铝镁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难加工材料及大型薄壁多面体、超长和微细深孔、复杂拓扑等难加工结构的数控加工进行攻关,有效保证该类高难度产品数控加工任务的圆满完成。除了一项项技术突破以外,他参与首条舱体数字化产线的论证工作,将某型号关键零件舵机舱壳体的加工效率提高了4倍。
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无数次通宵达旦,带领组员一次次验证工艺参数的默默付出。
如今,年纪轻轻的杨有成在数控加工领域已是名“老兵”,他针对航天产品结构件完成了集团、院所各类攻关项目50余项,有效保障了国家多项重大航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在全国和上海各类大赛上多次获奖
2017年,24岁的杨有成被任命为唐建平班组组长,成为管理50余人大班组的“小”班长。班组里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老年同志,每当组员家里有困难,没办法翻班,杨有成总是自己亲自顶上去。有一次,为了及时完成生产任务,他连续顶替同事上了7天夜班,每天工作时间长达20小时。
“一个人能力再强,最多只能干120%,团队凝聚起来,效率能翻好几倍。”杨有成在班组内积极开展精益管理实践,提出“季度之星”考核办法,将组员协作、技能水平、质量、工时产出、工作时长等6个方面与奖励相挂钩。他把每季度组员首件加工的数量作为考核标准加分项之一,鼓励组员“消灭”问题,提升技能;把工时产出按照团队的能力系数、团队产出、工作时长、人员占比等形成制度,营造出人人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的良好工作氛围,大家的收入也都有了明显提升。
他使用“理论+实操”的班组培训方法切实提升组员的能力,收集编制近百个典型质量问题案例集,并将自己多年总结的操作绝技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近两年,班组成员在上海市和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上多次获奖。班组不仅蝉联上海航天卓越班组,还先后被集团公司和国防邮电工会评为“质量信得过班组”和“技能型”班组。
而杨有成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优胜奖、上海市数控技能大赛银奖、上海市数控技术论文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在高技能人才紧缺的今天,不少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条件待遇随便提”,但都被杨有成婉言谢绝了。他说:“当初所里将班组长这个担子交给我,既然接下来,就要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