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涵冰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2018年入职以来,她先后承担通识核心课程(思政类)《思想道德与法治》(实体课与慕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教学工作。发表中英文论文数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研究课题。崔涵冰说,自己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识为载体但不止于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依托却不囿于课堂空间。“思政课教师必须心中有爱,以热爱凝聚大爱。真正的教育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在我们的点滴生活之中,也必须扎根祖国大地。”
扎实基本功,青教赛崭露头角
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苦练基本功,吃透教材、站稳讲台。
在2020年第四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崔涵冰无疑是耀眼的“新星”之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组特等奖获得者,她代表上海站上“国赛”舞台,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中荣获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二等奖。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颇具亲和力的课程,怎么上才能体现新时代思政课的精神?它与法学专业课程有什么区别?备赛过程中,一遍遍打磨教案和课件,反复提炼问题、组织语言、梳理思路,都让崔涵冰对课程本身的思考和理解加深了许多。在她看来,正是这一系列的小问题构成了这门课的“大问题”。表面看来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实质是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使命担当: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反映在比赛中,就要在有限的20分钟内,字斟句酌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授课语言。
磨课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她深感幸运。学校和学院领导、比赛指导老师、教研室前辈们和同伴们鼎力相助;校工会与教师发展中心的老师们关怀备至;复旦马院的教研团队对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崔涵冰认为,正是这种“传帮带”的共同体精神让自己更有方向、更有定力。
鼓励学生,打开“融贯型”思维
“以知识为载体但不止于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依托却不囿于课堂空间”,是崔涵冰的教学和育人理念。
崔涵冰时常鼓励学生以“融贯型”思维规划自己的学习研究、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
自我与他者、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认识与实践、守正与创新、民族与世界……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就是贯穿大学生活的“大学之问”,对答案的探寻就是青年学子把握发展机遇、创造人生精彩的重要前提。
她鼓励学生寻找所在学科专业与思政课的连接点,在平时作业、课堂汇报中,将专业学习感悟融入思政课堂,把每一次专题学习或课堂汇报当作“引擎”和“链接”,帮助其他专业的同学打开“周边视野”。
来自心理学、药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法学、国际关系、数据科学和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乐于向其他领域的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体验从“输入”到“输出”的跨越,也实现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
“以教人者教己”,作为初心和信念
崔涵冰说,思政课教师必须心中有爱,以热爱凝聚大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常是大学学子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政课,它陪伴和引领着同学们开启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
崔涵冰热爱教育事业,在对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勤于向教研室的前辈老师们求教,在教学实践中对学情的把握渐入佳境。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致力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她曾是一名辅导员,这使她在设计课堂时更有灵感,让她在面对学生时更有耐心,更能走近学生的心。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她也时常利用学邮平台和新媒体社交工具与学生开展深度交流,结合时事热点回应学生困惑。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青年学子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与世界,在更真切地感受小我与大我,进而在个人、家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形成更深刻的链接。
她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以教人者教己”,来表达自己对教育的初心和信念,“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各类学习教育中必须成为先行者,只有做到先学一点、学深一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讲活一点、讲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