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作为越剧艺术新生代传承人的上海越剧团第十代青年演员们,频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他们肩负重任,在学习经典、演绎经典、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融入新时代的审美趣味,使得未来越剧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大多出生在1995年前后,是越剧百余年历史上平均学历最高的第一批成建制本科生。
陈敏娟正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对于即使是将经典剧目烂熟于心的老戏迷来说,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存在:这个神似林黛玉,又有着独特气质的“新林妹妹”是打哪儿来的?
二楼大化妆间掉下个林妹妹
去年9月至今年2月底,上海越剧院在宛平剧院开启了共20场的《红楼梦》驻演首轮演出季,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而对于陈敏娟来说,其中最特殊、难忘的,当属11月27日晚,她与同为三团的演员俞果领衔上越年轻一代阵容主演的那场。作为上越第十代的青年演员,当晚也是她们首次在上海演绎全本《红楼梦》。可以说,这也是一次上海越剧院向全社会进行的青年人才培养汇报演出。
当晚演出十分成功。谢幕时,台下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热情的戏迷们纷纷涌向前排,以最近的距离向台上的年轻人们致意。次日,不少媒体也纷纷刊发了对此盛况的评论:“全年轻一代阵容《红楼梦》青春逼人,尽显大师风华,也更具别样风采,是年轻越剧演员们对经典的承续和发展的最好体现。”而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敏娟的表现,则称得上“扮相绝俗清丽、唱腔优美雅致,身段娴静犹如娇花照水,行动起来又好比弱风扶柳。”
而令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变化:在驻演首场后台的二楼大化妆间,扮演丫鬟的陈敏娟和姐妹们在一起化妆更衣,分享口红心得,那时的她看起来非常开心并放松。而到了由她担纲主演的当晚,她坐在位于一楼的独立化妆间中,可能是因为没有了姐妹们的陪伴显得冷清不少,也可能是因为马上要迎接一场重要的挑战,陈敏娟的神情充满庄重和沉静,仔细地将自己的妆容反复描绘。
说起这个变化,陈敏娟自己也笑了:“在大化妆间的时候,压力确实要小很多,但当你作为主演获得了独立的化妆间,也就意味着你有了更大的责任,首先从态度上就要加倍认真去对待。”她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平时跑龙套时,自己化一个妆的时间大概是45分钟,但如果是担任主演的话,我前前后后能化上一个半小时!”
这个林妹妹有点美还有点“蛮”
事实上,从开始学习林黛玉这个角色,到今天因为这个角色被越来越多人关注,陈敏娟已经走过了14年之久。从戏校到大学,再到进入剧院,她从单纯模仿前辈老师的动作,到有了自己对于人物的思考,更在学林黛玉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表达。
其实,尽管被认为外形优越、身段优美,但陈敏娟的学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出生在江苏昆山,从小学习昆曲的她,因为一次偶尔的招考,2008年补招进入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成了一名插班生,后来作为上海越剧院首个越剧本科班成员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深造。很长一段时间里,最让她感到困扰的还是对唱腔的把握,以至于几乎花旦里所有的流派她都学习并尝试过。
“到现在为止,我还在不断摸索唱腔。”陈敏娟坦言,长时间以来对唱腔的不自信,甚至一度变成了她开口之前的巨大心理包袱,或者因为一次没有唱好而出现不断自我否定。但陈敏娟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反复和自己“死磕”,哪里唱得不好,就在哪里跌倒,然后就在那里死磕,直到唱过去为止。
正是因为这股“蛮劲儿”,陈敏娟逐渐领悟到,表演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外在的动作和唱腔,都由人物内心情感不断变化中涌动而来的,每一次呼吸的深浅,链接起了每一字句的情感表达。“直到排了《盘夫索夫》之后,我学会了用呼吸去传递情,也慢慢找到了那根唱腔的支柱。好在“有了这样的转变之后,我终于开始享受这个舞台了。”为此,她还有了一个新外号——“他们说我像打不死的蛮牛!”
这次专访在上海越剧院的一间安静的大排练厅里进行,记者眼前这个25岁的女孩子看起来清瘦柔弱,言谈却流畅有力,眼波流转间闪烁着坚定、专注的光。说起日常生活中的样子,陈敏娟说自己和林黛玉既像也不像。像的是内心敏感丰富,别人无心的一句话往往也能让她琢磨半天;不像的是她的女汉子作风,不轻易放弃,也更愿意将自己阳光积极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
一个“大”目标:台上艺术家台下生活家
经过今年上半年长达近三个月的演出停摆,陈敏娟和她所在的上海越剧院的下半年,则变得异常忙碌了起来。加上由于疫情带来不确定性,不少演出仍有延期或临时调整的风险,极大地考验着剧团和演员的应变能力。好在,即使是被封控在家期间,陈敏娟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清早起床、坚持练功和做运动,按时吃三餐,尽量保持最佳状态。
排练和演出之余,性格安静的陈敏娟喜欢看书看展看电影,以及去看不同门类的演出——话剧、舞剧等,通过不断扩大眼界,给自己的表演带来更多启发。“如果你只是专注于自身就会很局限,而且没有深度。我记得以前去金彩风老师家里上课,她即使已经80多岁高龄了,仍然坚持每天看报,有时候还会做一些笔记。我们现在能够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更多,所以更应当不断充实自己,不能去和其他行业的人聊天时一问三不知,那也蛮空白的。”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舞台认识并喜爱上了陈敏娟。他们自发地为她建起了微博超话,无论是心疼她长得太瘦,还是对她的唱腔有建议,都会忍不住“艾特”她。哪怕陈敏娟在外地演出,还有粉丝亲自或者托人带着好吃的和鲜花,前往剧场进行“投喂”。这些种种暖心的举动,也让独自在沪租房打拼多年的她,多了一份牵挂和底气。
“因为有了大家的陪伴和照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我会觉得自己不能辜负他们。尤其我的粉丝群体中,有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医生,都在自己的行业里发光发热,我们是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成长的。”
采访中,陈敏娟告诉记者,现在的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小目标”:无论金派还是王派,都要坚持唱下去。而对于十年、几十年后的未来,那时的她又会是什么样呢?面对提问,陈敏娟思考片刻,郑重答道:“我希望自己在认定的这条路上,不仅能成为一个让大家认可的稳定扎实的‘台柱子’,在台下也能不断充实自己,不只是一名演员,而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人,一个像我的前辈老师她们那样的艺术家。”
尽管人生还崭新,目标还尚远,也许还有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在前方等着自己,但陈敏娟说,她已经准备好了,并且不会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