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地处上海浦东川沙新镇,可能是如今中国的年轻人搜索最多的地址之一。
2009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核准,在川沙新镇一片占地116公顷的土地上,建设全球最著名的“快乐工厂”:迪士尼乐园。从那时起,曾经鸡犬相闻的村庄“一夜成名”。
今天我们不说迪士尼的故事,只讲述两位普通人的故事。因为“米老鼠”的到来,这些原住民的生活轨迹得以180度转了个弯。
我从“危房”搬进“三室两厅”
71岁的范正明在川沙新镇有过两个“家”。
第一个,位于川沙新镇学桥三村万家宅26号,这是他出生、长大、成家的地方。最初,这里是简陋、破败的平房,没有煤卫,“像旧社会留下来的样子”。到了1987年左右,村民们陆续开始造起了新房子,范正明兄弟四人和父母一起,搬砖添瓦,在原住址上也造出了一栋占地面积约100平的二层住房。
“当时造好房子,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满足得很。现在回头想想,这是些啥啊,连钢筋混凝土都没,危房一座。”他自嘲道。
现在这栋房子早已没了影子,范正明和村民们的房子消失在了拔地而起的乐园建筑群中,万家宅26号如今是星愿公园大片开阔的灌木林所在地,有百余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
大约在2000年左右,有消息说迪士尼要落户川沙了。这下,整个村子沸腾了。一时间,哪怕从未出过远门的耄耋老人都把唐老鸭、米老鼠挂在嘴边。“隔壁的村子先动迁,我们盼啊盼,3年后我们村也动了。大伙儿特别高兴,喊着终于要搬进城里了。”范正明记得,当时人人都积极地签协议,村里有1400多人,不到2个月就全部签完了字。根据当时规定,家里每有1人,就补贴40平方米的面积,独生子女补贴80平方米,一个户口又再加30平方米。当时,范正明一家6口人住在一起,最终计为340平方米,他也分得了大大小小四套房,和父母、孩子终于分开居住。
2007年,范正明和妻子搬到了位于华夏二路1278弄的“川迪三居”,一栋15层的小高层。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100平方米三室两厅。和农村住房不同,这里有地下停车库、有茂盛的绿化;并且,考虑到小区多为农村动迁户,大家有“晾衣服”、“噶三湖”的习惯,小区里摆放了不少休闲凳、晾衣架,确保大家住得顺心。
范正明的新居
“有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自己工资买不起房,家里也给不了支持。动迁后,房子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他们真是开心的不得了。”说起搬新房子的过程,老范嘴角忍不住的笑意。
仿佛一夜间我们脱贫致富了
2000年前,范正明所在的学桥村坐落在阡陌农田间,落后又闭塞,村民们自留地不多,主要种些麦子、棉花、水稻。村里没有大工厂,只有一些不成规模的乡镇企业,年轻人都去“上海”打工了,村民以老人为主。
征地搬迁后,老人们的钱包一下子宽松很多。据范正明回忆,当时农保每个月才600多元,动迁后,老人们转成了“镇保”,“月收入”直接涨了900元。看病也不再需要转诊,可以直接通过医保结算。
他记得,以前村里老人的饭桌上很少见到鱼肉虾,在来了“米老鼠”以后,好像大家一下子就脱贫了,想吃啥就买啥,不用再计算每一分“铜佃”。过去,村里连正儿八经的路都没有,更别说轿车了。而现在,几乎每家动迁户都有辆私家车。“天冷就在家窝着,天热就开好空调孵着,不用再操心庄稼。”他说,这样的生活在那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从土房、到自造房、再到如今的公房;从种田、到进城当工人,再到如今拿着退休工资安度晚年;从农田、到世界主题乐园;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焦点——“浦东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改变。”范正明说,光靠种地,他们永远都没有出路,只有国家发展了,老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我找到了一份“开心”的工作
因为上海迪士尼,49岁的孙丽英的人生也悄然改变。作为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保洁部的一员,她和“米老鼠”的羁绊更深。
二十多年前,孙丽英曾陪儿子一同看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动画片,那一次,她看得哈哈大笑,比孩子还要陶醉,连做饭都没了心思。这是迪士尼对她的“启蒙”。
2011年4月8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工建设。当时,孙丽英早已搬入新居。她和邻居经常步行3公里,走到建设工地外远远地望一眼。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她亲眼看着一条条小路贯通、有了名字;看着全球迪士尼乐园中最大最高的城堡慢慢造了起来,心潮澎湃。
一晃来到了2015年。当时,孙丽英正在川沙镇上的一家日企汽车厂工作,昔日看动画片的儿子,也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一学生。“突然有一天,我看到迪士尼的招聘广告,我马上毫不犹豫地辞职去投了份简历。”她说,在汽车厂,她成天对着流水线,很少与他人交流。生性活泼的她憋坏了,一直期盼着能换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对迪士尼乐园不甚了解,但想起当年的唐老鸭、米老鼠,孙丽英眼睛亮了:“这一定是个充满欢笑的地方。我要去这里上班!”
抱着这个念头,孙丽英认真地对待面试,在家反复彩排。她至今仍清晰记得,面试那天,当面试官问了她几个简单问题后,她突然热泪盈眶,激动地难以自持。“我说我特别想来迪士尼工作,面试官吓了一跳。”孙丽英不好意思地说,时至今日,那位面试官也依旧记得这个“插曲”,为她对迪士尼的热情而折服。
拿到应聘书后,她三天没睡好,满怀憧憬。2016年1月7日入职后,她从“菜鸟”变成培训师,进而又成为保洁主管。3个月后,孙丽英真正踏进乐园,她一边走一边啧啧地赞叹,难掩内心的激动,“我终于知道迪士尼是什么样了!”
迪士尼让我成了家里的骄傲
在上海迪士尼工作的四年里,孙丽英认齐了所有的迪士尼朋友,最喜欢梦幻世界里,憨态可掬的七个小矮人,充满少女心的她也深深爱着白雪公主的故事。清洁工作之外,她也喜欢和游客互动。“乐园里有一个会吐泡泡的垃圾桶,用来吸引孩子扔垃圾,顺便再教他们如何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孙丽英说,她格外珍视这些和人们交流的机会,彼此传递快乐。
以前的同事见到她,惊呼这些年她怎么一点没老。孙丽英笑着说,自己每天笑得那么开心,神采奕奕,这是她逆龄生长的秘密。
除了找到了快乐,迪士尼也让孙丽英感到骄傲。2016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正式开园迎客,成为中国内地首个、世界第六个迪士尼度假区后,孙丽英带着家人好好地逛了逛迪士尼,甚至在往后的这些年里,但凡有朋友来家做客,她都要带他们迪士尼附近转转。“过去别人问我住哪里,我总说住在川沙;现在别人问我,我都回答:迪士尼晓得伐?就在阿拉隔壁。”她笑着说。
不仅如此,在刚开园的时候,她享受了首批员工福利,带着年迈的父母在上海迪士尼乐园酒店住了一晚上,还吃了这辈子第一顿自助餐。“他们都是农民,从来没见识过这些。回家后,他们回味了很久,还到处和亲戚说这些见闻。”这一刻,她觉得自己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荣光。
更令她意外的是,她也成为了孩子的骄傲。“我的儿子去年博士毕业了,成了外科医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我也‘追星’成功,成了这家世界级主题乐园的一份子。”她说,在追梦的道路上,她和儿子总是互相鼓励,不久前,她听儿子很自豪地和朋友说:“我家住在迪士尼旁边,我妈妈在上海迪士尼里上班,她是一名保洁人员。”孙丽英说,那一刻,她看到了儿子眼睛里亮亮的。从村民、工厂女工,到如今快乐的自己,她永远感恩迪士尼给她带来了这些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