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上海疫情防控响应等级从二级降至三级,上海本地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为0,境外输入性确诊患者仅剩27例。连续3个多月处于战疫状态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终于迎来解禁的曙光:当日,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抽调的5支重症医学队伍全部圆满完成任务并解除医学观察,于下午时分走出公卫中心。
今天下午,全市坚守公卫中心时间最长的“战疫天团”——仁济医院皋源教授团队的28名医护队员齐刷刷回归医院。
28人中,医生10名,护士18名;最年长的53岁,最年轻的25岁;其中女性18人。工作时间最长的医生是皋源,连续坚守75天;工作时间最长的护士是护理组长崔顺悦,坚守57天。值得一提的是,原规定每批队员工作时间为10天,而“90后”男护士郁园丁主动请缨先后参加了三轮支援,他也是全市唯一一位三轮支援公卫中心的护士。28名队员分别来自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心血管外科、肝脏外科、风湿科等多个学科。
已经连续工作75天没有深睡眠的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科主任皋源,他在公卫中心的睡床距离病床只有10米,曾先后主持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8例。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团队成员人均在舱时间超过7小时/天,累计在舱时间超过2500小时,最长单次在舱抢救时间达9小时。期间,累计实施VV-ECMO支持治疗97天(单个患者最长43天),成功撤机2例,实施CRRT治疗时间累计超过1500小时,救治极危重症患者共4例(其中年龄最大者82岁);实施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累计达133天;实施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技术累计超过70次。
回家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安胜向皋源颁发“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表彰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的突出成绩。皋源因坚守公卫中心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缺席了4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 “2020年校长奖”颁奖典礼。
今天,皋源代表“仁济天团”向医院赠送一件队员签名的“百毒不侵”T恤衫和一幅海报。队员们也纷纷在医疗队队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些都将作为此次战疫行动的实物见证,由仁济医院院史馆永久珍藏。
图:“百毒不侵”T恤背后的83个日日夜夜
镜头回放——
时间倒回2月2日。这一天,距离1月24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仅9天,当大多数人还呆在家中,为新闻中不断增加的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病例的数字而惴惴不安时,何征宇、秦慧、何爱华、盛叶红、黄妹、倪佳莹、周洪宇等7位仁济医护人员已在清晨迅速在医院集结,出发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医疗支援。
他们分别被分到了A1、A3和A4病区。这三栋病房楼收治了上海所有病情处于进展期的确诊患者。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何征宇是第一批入驻A3病区的医生,他与倪佳莹护师、周洪宇护士组成了“仁济天团”的前哨,并坚守了23天。2月11日,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率领7人“仁济天团”火速增援公卫中心。
图:一位女插画师新冠患者笔下的白衣“天团”
在抗疫最艰难的2月下旬,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再次先后派出14名医护人员驰援公卫中心,几乎倾尽了全科室最精锐的救治力量,以致于仁济东院重症医学病区留守医生最少的时候只有3位,留守的医护人力资源总和只有平时的一半,在麻醉科、护理部及全院的支持下勉强维持日常运营,保证了在院手术患者的安全。